回覆列表
  • 1 # 藝術角

    藝術大師倫勃朗的一生是怎樣的?

    倫勃朗是17世紀荷蘭畫派最典型的巴洛克畫家,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是西方美術近三百年來影響力最深遠的繪畫大師。倫勃朗把荷蘭的巴洛克帶向理性與市民主義的道路,發掘出人性更深沉的生命價值。

    倫勃朗隨著荷蘭獨立以後的市民社會一起成長,他歌頌新崛起的市民生活,為商業社會的醫生、紡織公會理事、負責社群安全的民兵隊伍畫像。倫勃朗最重要的名作《夜巡》,原是描繪阿姆斯特丹民兵隊伍的行進,畫幅巨大,人物眾多,但倫勃朗打破了當時荷蘭集體肖像畫一字排開的呆板畫法,使眾多人物在畫面中錯落有致,構成極豐富的視覺景深。畫面中央的考克隊長,左手向前伸,以前縮法畫成,使平面的繪畫空間產生向前行進的縱深力量。

    倫勃朗繼承了北方畫派畫自畫像的傳統,他從二十三歲開始記錄自己的容貌,經由冷靜而客觀的方法,彷彿在鏡子裡凝視另一個自我,看自己從青年到壯年,從壯年到衰老,從年輕的意氣風發,到老年的蒼老頹敗。

    倫勃朗一生創作了近百張自畫像

    倫勃朗的自畫像經歷許多階段。尤其到了老年,兩任妻子逝世,孩子天折,他從成功的職業畫家到落魄潦倒,靠變賣家產維生,倫勃朗在晚年畫下的自畫像,滿臉皺紋,茫然而彷徨地看著人間,彷彿無限感傷,又彷彿無限悲憫,賦予了西方自畫像傳統深沉的心靈挖掘,也使繪畫不再只是表象膚淺的賞心悅目,更給予繪畫美學更深刻的揭發人性的內涵。

    倫勃朗擅長用光的明暗來體現空間層次

    卡拉瓦喬創立的明暗對比法,被倫勃朗發展為更戲劇化的舞臺燈光效果,營造出極神秘多變的氣氛。倫勃朗壓暗背景,再逐漸使畫面一點一點亮起來,他所創造的繪畫技法,三百多年來成為西方油畫的經典。

    倫勃朗後期的油畫,肌理堆疊很厚,近看時像是抽象的色塊與筆觸,卻都能準確傳達出內在的精神特質。倫勃朗的巴洛克絕沒有宗教與宮廷的虛華,卻是以最厚實的方法刻畫人生的現象,在凝練的冷靜中內蘊著飽滿的熱情。從絕對準確的寫實技巧發展到豐富的淋漓酣暢,他使繪畫被革新,被顛覆,也使繪畫變成他悲劇生命最後的救贖。

  • 2 # 吉星柔光

    倫勃朗的藝術人生就是一個高開低走的K線圖。用三幅倫勃朗的自畫像可以窺視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

    這是《倫勃朗1629年的自畫像》,倫勃朗抬起頭,自然地轉向一邊。他那亂蓬蓬的毛髮披在額頭和後頸上。他柔軟的嘴唇微微張開,眉毛揚起。他的動作使他的臉進入光線裡,也落在他的左肩上。有那麼一瞬間,他的臉頰和鼻尖在他的白領上方被點亮。陰影中的眼睛與觀察者的眼睛相遇,沒有固定在他們身上,好像他們已經覺察到了什麼,好像他們在尋找什麼。這張臉似乎陷入了沉思,遠離了周遭的世界。雖然如此,這個非常小幅作品還是揭示了明暗元素之間高度有效的相互作用。油色的應用是多樣的,仔細平滑過渡可見與自發的筆觸,刮痕,汙跡和輕拍。

    年輕時的倫勃朗就顯示出藝術上的才華,加上桀驁不馴的性格,讓他成為特立獨行的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許多有關宗教主題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流通,成為了富商大賈們喜歡收藏的作品。

    這是《倫勃朗1640年的自畫像》,這是一個穿著皮草、錦緞和天鵝絨的男人把他的前臂靠在一個障礙物上,他的右胳膊肘和它華麗而沉重的服飾面向前方。這張臉半側著,戴著寬邊帽,流露出一絲高貴的憂鬱。他正凝視著他面對的觀察者。在中性的色調裡,主要是明亮的背景下,作為一個個體,獨有氣質形態,準確精細的人物脫顯而出。肖像主題的姿態和繪畫方式的完美讓人想起其他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如提香或拉斐爾的作品。他與富商千金結婚後,社會資源讓他的藝術更上一層樓,繪畫訂單也越來越多;這個時期是他黃金時期,所畫的自畫像就顯露出氣宇非凡的精神氣質,躊躇滿志,甚至還有些許膨脹的感覺。然而這幅作品有點強裝鎮定之態,因為父親、孩子相繼去世,內外交困他,眼神裡仍有一絲堅定的意志。

    這是《倫勃朗1669年的自畫像》,這是他人生最後一幅自畫像。倫勃朗老人穿著一件紅紫色的天鵝絨長袍,戴著一頂棕色的天鵝絨帽子。他雙手交叉放在身前,五官端正。他的凝視停留在觀察者身上,注視著他,與他的眼睛相遇,彷彿是在和他交流、詢問。順從和期望,懷疑和熟悉,缺乏成就感和滿足於他的命運在他平靜的面容上同樣地存在。他的眉毛和帽子的白邊在背景的襯托下被照亮了,背景從右邊消失在一片不可測量的黑暗中。那個身影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它周圍的大環境吸引了觀察者。眼睛鼻樑和側卷的輪廓清晰可辨;相反,人物環繞的輪廓線消失,給人一種不完整的深刻印象。在這之前的因為《夜巡》作品牽涉到甲乙雙方的商業糾紛,倫勃朗的繪畫作品從此被荷蘭資本市場中被淘汰,從此一蹶不振,備受精神摧殘和打擊。雖然也有人還記得他功績,也委託畫些小件作品以及銅版畫,然而輝煌早已不在。他於1669年10月4日去死。

    儘管倫勃朗的人生如此沉重,晚年遭遇巨大的變數;然而,他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始終捍衛自己的審美品味,不妥協世俗的精神,他的風骨,造就了他藝術上高山仰止的輝煌,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畫家們的藝術世界觀。

  • 3 # 輕舞飛揚的痞子蔡

    倫物朗是歐洲文藝復興晚期卓越的代表人物,是十七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他於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荷蘭菜登城,父親是一個磨坊主,生意做得很興隆。

    倫物朗十四歲時,父親送他到荷蘭最有名的萊登大學就讀,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名律師。但是,倫勃朗從小就極其喜歡繪畫,看到什麼事物都特別感興趣,隨手便畫下來。

    一天,他壯著膽子向父親提出學畫的願望。父親很開明,見兒子一再懇求,便點頭同意了。不久,他便到本地畫家斯瓦倫堡那兒去學繪畫了。隨著繪畫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又到阿姆斯特丹拜師名畫家拉斯特曼為師。

    1625年,年輕的倫勃朗興致勃勃地回到家鄉,開始了獨立的創作生涯。他設立了自己的畫室,除了教學外,還畫肖像畫。當時一直沒有人肯出錢買他的畫。五六年之後,他開始進入成熟階段,便搬到了荷蘭的經濟中心阿姆斯特丹。這裡人才薈萃,被人們譽為歐洲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一天,一個叫杜普的教授約倫勃朗畫一張畫,反映他給學生們上解剖實習課的情景。按照傳統畫法,這樣的畫面是把繪畫的物件排列成平行的一排,人物之間沒有絲毫交流,動作極其呆板。倫勃朗卻一改傳統的畫法,他把杜普教授畫到畫面的中心,學生們則站在解剖臺周圍,臺上是被解剖的屍體。教授一邊講解,一邊指導 學生們觀察某一個部位。學生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教授的每一個動 作。這幅畫完成後,震動了阿姆斯特丹,使他一舉成名了。

    緊接著,主們蜂擁而至,每年訂畫高達五六十件。他立刻成了大富翁。 倫物朗經常光顧古重店,買一些古代的、外國的和一些同時代 不出名的藝術品。 一天,阿斯特丹的一個拍賣行火熱非常,行主正在高聲叫 鹼若。他指著一幅作品口若懸河地說道: 這件作品可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如果哪位明眼人將此畫收 藏,必會受益的人們都看著,沒有迴音。行主掃了一眼在場的人,說道:“有沒有肯出五百法郎的?” 沒有動靜,行主見此情景,馬上往下說道: “四百五十法郎?” 仍然沒有動靜,行主又說道: 四百法郎?” 這時,倫物朗走了進來。他頭戴黑色天鵝絨寬邊帽,帽頂插著 兩根抖動的白色蛇鳥毛,身穿暗綠色外衣,寬大的衣袖上繡著花, 雙鏡利的眼睛透著靈氣。他快步地走到前面,找個座位坐下了。

    行主見還沒有人肯買,便繼續往下壓價道: “三百五十法郎? 倫物朗聞聽,高聲說道 這樣有價值的作品怎麼出此低價呢?” 行主苦笑著說道: “不知是沒有人識貨,還是手頭緊,沒有人肯買呀!” “!有這等事?這樣下去,藝術不就失去尊嚴了嗎?這等藝 術珍品賣價這麼低,豈不是有辱我荷蘭人嗎? 在場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他,有人喊道: 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倫勃朗呀!” 倫勃朗見如此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卻無人問津,便說道: “我出八百法郎。 旁邊的僕人聞聽,急忙拉了他抽口一下,說道 才要三百五十法郎,怎麼給八百法郎呢? 倫物朗大聲說道 這是維護藝術的尊嚴,值得呀!” 一些愛好藝術的人感動得流下熱淚。

    他們沒有名望,整天在 作畫。如今,看到這樣有價值的作品都賣不上價錢,覺得自己的畫 更無人問津了。他們想:即使將來能夠畫出如此有價值的畫來,也 照樣賣不上價錢,還有什麼奔頭呢? 他們擠到倫勃朗近前,畢恭畢敬地說道 謝謝你挽救了藝術!” 倫勃朗頻頻向在場的人招手致意。突然,他想起什麼似的向 個朋友問道 聽說你手頭很拮据,我曾派僕人給你送點錢,夠用嗎?” “謝謝,我們這些苦藝術家成年都是如此,談不上什麼夠不夠 的,只要勉強能餬口,就感謝上帝了!”

    這時,一個詩人告訴倫勃朗說 “有一個人需要你幫助哩! 倫勃朗急忙問道 “是誰呀?” 詩人說出那人的名字,並說他已經病得很重了。倫物朗對身 邊的僕人說道 你手頭有五十法郎嗎? 僕人點頭說道 有。我早已知道您只要出來,就要幫助別人,慷慨解囊的。

    以前,幾次沒帶錢,害得我還得回家去取。 倫勃朗似乎沒有聽到僕人明什麼,急切地問那個人的病情 如何,並囑咐道: “有什麼困難一定要來找我,錢不夠用盡管說,我一定盡力而 為 僕人見此情景,心想 “整天沒日沒夜地畫,賺下一點錢,自已從不揮,卻都幫助了 別人。不管是誰,只要張嘴借,總是有求必應,而且從不討債。只 要出來,就買許多作品回家,有時還特意給人家大價錢,真是得不 償失。這樣下去,就是掙回個金山,也少不了今後受窮的。” 切應結東後,倫勃朗使近開大步,迅速地向家裡走去。

    倫物朗看著這群自鳴得意的、早已失去愛國熱情的軍人,心中 非常不快。他沉默著,沒有任何反應。 待他創作(《巡夜》時,依然按照自己的藝術信念去畫一幅完美 的藝術精品,而沒有按照軍官們的無理要求去做。畫面首先出現 個大財,率領一隊射手。這些射手滿懷英雄主義氣概,從同業公 從總部的拱門裡走出來。大財昂首挺胸在前,身穿黑色衣服,斜披 起中瑰家 條紅中,頭戴一頂寬邊黑相,左手向前伸出,右手執杖,似乎在傳 令出發。他的左邊是一個身穿紅衣、頭戴紅的射手,聚精會神地 調整著自己的長槍。大尉右邊是中尉,身著明亮的黃色衣服,脖子 上圍著閃光的鋼護肩,腰間繫著白色綢帶,左手拿著武器。中時的 右右邊是一個擊鼓的鼓手,身著綠色衣服;其餘的人都安插在陰影 裡,中間幕左的一位射手高舉一面斜指向左前方的旗幟,畫面右面 是許多根長矛。

    幾個孩子在射手中間打鬧玩要,給人以生活的氣 息.看上去便感到射手們不是出發打仗,而是在巡邏。畫中人也有 三四十人,遠遠超過了訂畫時要求的數目。 完成這幅作品後,倫勃朗異常興奮。從前,自己一直描繪個別 人的肖像,而這幅畫是透過群體活動來表現深刻的思想內的。 它使人們想起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自由獨立的光榮 歷史。令自己滿意的作品終於完成,他自我感覺良好,心裡美滋滋 的 待軍官們來取畫時,一個個目瞪口呆,十分不滿。一個軍官質 問道:“既然我們都為這幅畫付出了同樣數目的錢,為什麼不讓每 個人都佔有一個體面的位置呢?” 另一個人氣憤地問道: “為什麼有人出現在畫面的陰影中,有人在亮光中,有如今僅 側面向著觀眾呢?

    倫勃朗說道: “藝術家的天職就是創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計算有多少頭破 我不是畫匠!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軍官們無計可施,便開始惡意地誹謗倫 物朗來了。一時間謠言四起,倫勃朗名譽受到貶抑,訂畫的人少了 起來,生活也每況愈下了。直到他逝世時,一直處於極度貧困狀態 中。他是穿著一件破爛不堪的外衣默默地離開人世的。 倫勃朗的喪葬費僅有十三個金幣,但他卻留下了無價的藝術 瑰寶,據說有一千五百幅素描、三百多幅油畫和三百多幅銅版畫。 由於倫勃朗對藝術的不斷追求,使他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畫 家,成為當時荷蘭的第一流繪畫大師。

  • 4 # 詩夜城主

    縱觀整個西方藝術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藝術是燦爛的、傳奇的,最具有特色的還是屬於西方的油畫藝術,現如今的世界名畫更是不計其數,在油畫藝術中誕生了很多藝術大師,他們都有不同的經歷以及卓越超凡的技藝,那麼藝術大師倫勃朗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倫勃朗是17世紀荷蘭偉大的畫家,他有個最拿手的絕活,被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用光”,倫勃朗創造了影響整個油畫藝術的“光影明暗對比、空間透視效果”,這全新的“光影效果”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光影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光影效果”要顯的單調些、暗淡些,

    至於倫勃朗一生之中創作了哪些作品,就不詳細解釋介紹了,可以這麼說倫勃朗的一生是“光影效果”的一生,他的“光影效果”不只是影響整個世界油畫的創作技法,倫勃朗是油畫藝術的改良者,而且他的“光影效果”還被運用在了攝影技術之上,毫無誇張的說倫勃朗對藝術的貢獻不會低於全能天才藝術家達芬奇,

    藝術有屬於藝術的價值,然而藝術的價值是依靠藝術家來發現的,藝術創作中,勤奮很重要、天賦很重要、藝術修養更加重要,如果倫勃朗沒有極高的藝術修養,他無法感受藝術存在的魅力,也就無法盡全力的發揮他超人的藝術天賦,倫勃朗的一生都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生,

    換句話說,如果西方藝術沒有倫勃朗,那麼神奇的“光影效果”將推遲好幾個世紀才會出現,或者說都不會出現,同樣形象逼真的“超寫實主義”畫派也未必會誕生,雖然藝術裡少了哪個藝術家,藝術都依然存在,但是那些極具天賦、技法卓越超凡的藝術家會為藝術的魅力“錦上添花”,倫勃朗就是那樣的藝術家。

  • 5 # 燈影書畫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606一1669),十七世紀荷蘭偉大畫家,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

    提到倫勃朗,人們總會想到他的“明暗法”。這是倫勃朗對世界藝術的偉大貢獻,這也使他的名字永遠彪炳於世界藝術青史。縱觀倫勃朗的一生,由順而逆,迭宕起伏,有成功時的喜悅豪情,更多的是挫折後的悲酸淒涼。充滿傳奇和戲劇性。

    倫勃朗《享德里契亞在河中沐浴》(1654年)

    一,少年聰明,志滿意得

    1606年7月15日,倫勃朗出生於荷蘭一個磨坊主家庭,家境殷實。在父母的十一個孩子中,倫勃朗是最小的一個,也是最聰明的一個。6歲時他就表現出了對繪畫的濃厚興趣和天賦。先在教堂跟畫師學畫,後師從名家P·拉斯特曼,畫技突飛猛進,日瑧成熟。1625年,19歲的倫勃朗在家鄉開辦了自己的畫室。此後十多年,由於倫勃朗畫技出眾,肖像、風景、歷史、宗教等各類題材都畫得來,尤其擅長肖像畫,當時求他畫的人特別多。倫勃朗也因此名聲大噪,財源廣進,和妻子住進了寬敞的大房子,連舅子們也跟著沾了他的光,過上富裕的生活。

    倫勃朗《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

    二,中年受挫,厄運連連

    1640年,倫勃朗舉家來到了阿姆斯特丹。本來,倫勃朗準備在這裡大展抱負,大幹一番。然而,1642年,兒子的去世使倫勃朗受到沉痛打擊。這個痛苦還沒化解,他又遭到了畫作《夜巡》僱主的起訴。原來,《夜巡》這幅畫是當地一民兵連長和16名民兵各出100盾(荷蘭幣)約請倫勃朗給他們畫一幅肖像畫,倫勃朗從藝術和歷史的視角創作了這幅內涵豐富大氣渾然生動明快的油畫。然而求畫的民兵們卻不買帳,說他們出的一樣的錢,可倫勃朗卻把他們畫的有遠有近,有明有暗,有主有次,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為此這些人要求倫勃朗重畫,倫勃朗不幹,他們便把倫勃朗告到了法院。經過曠日持久的官司,消耗了倫勃朗的大量精力,而且最後法院判倫勃朗輸了,更是對倫勃朗一個很大的打擊,也毀損了他的名譽。請他畫畫的人越來越少,倫勃朗的生活開始陷入困頓。

    倫勃朗《夜巡》

    三,晚景淒涼,矢志不移。

    經歷了兒子早逝、《夜巡》官司,不久倫勃朗妻子又病逝等一連串打擊,倫勃朗真的有些力不勝支了。後來他讓原來家裡的女傭幫助照看幾個孩子並和女傭一起生活又生下一個女兒,於是招來更多的飛短流長。幾乎很少人再找倫勃朗畫畫了。為生活所迫,倫勃朗變賣家產和原來自己的收藏,艱難度日。但即便在這樣困難的時期,倫勃朗始終都不曾放下手中的畫筆。而且他晚年的創作技藝更加高超,手法更趨多樣,明暗法運用的更加圓熟。如他晚年創作的《西菲利斯的密謀》、《浪子回頭》、《掃羅與大衛》和許多自畫像等。

    倫勃朗《浪子回頭》

    倫勃朗一生勤奮不怠,創作了近3000幅作品。其中油畫600多幅,蝕版畫350幅和近2000幅素描,成為西方藝術史上的瑰寶。而他開創的倫勃朗式繪畫用光明暗法更是成為世界藝術的寶貴財富。人們把倫勃朗與文藝復興時期巨匠相提並論,讚譽他是“用黑暗繪就光明的偉大畫家”。

    倫勃朗自畫像

  • 6 # 鴻鵠迎罡

    《花神佛羅拉》

    倫勃朗之後,生活在19世紀的荷蘭畫家梵高,同樣是一位繪畫大師,他促進了西方油畫從古典性向現代性的轉型,貢獻也不小。人們各說各有理,這三位畫家背後都有很多支持者。

    《沐浴的蘇珊娜》

    在爭執不下時,人們就從全面性和對油畫技法的貢獻大小來評判,最後得出,因為倫勃朗在油畫創作中,嘗試過風景畫、宗教畫、肖像畫、風俗畫等多種題材,並且,他獨創的“倫勃朗光線”,對油畫技法的革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當攝影藝術產生後,“倫勃朗光線”被廣泛應用到攝影中,極大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表現手法。最後,大多數人同樣把倫勃朗譽為荷蘭最偉大畫家。

    《等待托比亞斯的莎拉》

    倫勃朗一生活了63歲,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在1640年之前,他的前半生,他享盡了榮華富貴,而後半生窮困潦倒。他窮困的根源是因為他為藝術而藝術,不斷嘗試用新技法來創作繪畫,人們都習慣了他之前的繪畫作品後,對突然產生的新畫法不是那麼買賬,他的作品訂單急劇下降,收入比以前大大減少了。

    那個新技法就是倫勃朗在自己35歲左右時創造了“倫勃朗光線”。

    《夜巡》

    “倫勃朗光線”的靈感來自舞臺藝術,有效增加了畫面的戲劇效果。我們在劇院觀看戲劇時,可以看到主要人物的活動都集中在光線明亮的光圈裡邊,而光圈周圍相對昏暗,那是為了突出主要角色。這種技法被倫勃朗運用得嫻熟自如,能非常有效地突出畫面的明暗關係和層次感,尤其畫面亮光部分,一下子可以吸引到觀者眼球,讓觀者明白這幅畫的精華所在。

    《浪子回頭》

    畢竟“倫勃朗光線”是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剛誕生之際,許多人不理解。因為不理解,直接影響了倫勃朗賣畫和收入的多少,讓他的生活越來越艱難。

    實際上,倫勃朗的主要代表作幾乎全在他生活困頓時期創作的,如《夜巡》創作於1642年,《蘇珊娜洗浴》創作於1647年,《沐浴的拔士巴》創作於1654年,《浪子回頭》創作於1668年。此時的倫勃朗在生活上如同乞丐,但在精神上,他是一個超級富翁。

    此時,只要拿起畫筆,他會忘記一切,內心是洶湧澎湃的,能產生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 7 # hi123

    不得不說,倫勃朗的藝術生涯充滿著戲劇性的味道,跌宕起伏,坎坎坷坷,既令人羨慕,又令人惋惜,既令人捧腹,又令人遺憾。前面的朋友已經對他生平作了詳細的介紹了,在這裡,我只說幾點倫勃朗搞笑的事兒,與大家分享。一是出身於富家,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倫勃朗是九個孩子中最小的,也是最聰明的。二是倫勃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原來,許多人找倫勃朗畫像,倫勃朗的生活過得挺滋潤,但是,劇情反轉了!倫勃朗竟然與保姆通姦,並且生了孩子,名聲受損,越來越少人請他畫像,他走在了破產的路上,一直到死。三是倫勃朗光。在繪畫的過程中,倫勃朗用光的藝術非常高超,所以在藝術界有一個名詞,倫勃朗光!就像以李寧命名的體操動作一樣,太厲害了!

  • 8 # 倫勃朗的光影

    倫博朗早年算是比較順利的,有才華,生活的時代也是一個對藝術比較寬容時代,家庭也幸福。

    中晚年逐不順,事業因一幅定單發生逆轉,家庭變故更是接連打擊。作品到是越往後畫得越好。從這種情況可以發現,藝術並不一定越好會給藝術家帶來生活越好。

  • 9 # W小姐聊

    倫勃朗的一生,我想到了一句歌詞,“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他的一生其實都寫在了他的自畫像上,僅僅從他的人生的牌面看本該是可以度過一個平穩安逸且富庶的一生。他趕上了荷蘭最輝煌偉大的時代,又沒有宗教束縛,這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意味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將他們的藝術思想發揮到極致,除了事業上的自由他還遇到了生活上和諧美滿的伴侶,我們可以看看年輕時的倫勃朗和他的夫人,那時的他充滿朝氣,滿頭捲髮,帶著年輕特有的叛逆與不羈,他的妻子優雅得體,氣質大方,一看便是良好的家庭出身。

    才子和佳人似乎要開始美好的生活了。

    沒人想到,婚後的倫勃朗需要一次次面對孩子夭折的慘痛經歷,但由於當時糟糕的醫療條件,新生兒的存活機率本就不高,在和愛妻的彼此支援下他們依然共度患難,攜手應對,並且迎來了第四個孩子,健康平安,就在倫勃朗以為終於可以不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美麗的妻子撒手人寰,而這個打擊成為了他最後晦澀人生的伏筆。這一年偉大的《夜巡》完成,但這幅畫在當時遭受爭議,酬勞也一減再減,這給了倫勃朗苦逼的人生又一個打擊。

    失去妻子的倫勃朗帶著兒子很快和女傭生活在了一起,並且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個女人並未給倫勃朗的人生帶來希望和光彩,喜歡奢靡又不善理財的倫勃朗生活越發拮据,他的作品也始終無法得到業主的歡喜與欣賞,他的聲望與地位不斷下滑。這時候的倫勃朗,眼神寫滿了自我和孤獨,但卻似乎早已看透了人生。他唯一不對生活妥協的就是對藝術的熱愛,他要堅持用畫筆把自己的思想展現出來。

    “說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僥倖匯成河”

    你以為倫勃朗也許就這麼平淡拮据的繼續接下來的人生嘛?老天並不想這麼簡單,接下去的時光,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離世,幾年後他和前妻唯一存活的兒子也不幸去世,這時候的倫勃朗已經到了花甲之年,他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一年後這位偉大的畫家離開人世,完成了自己悲壯、苦難且戲劇的一生。

    這是他離世前的最後一幅自畫像

    “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 時不我予的哀愁 不自量力地還手 直至死方休”

  • 10 # 杭州大象畫室

    我的前半生只是別人眼中的巔峰

    我的後半生才算活出真實的自我

    ——倫勃朗

    倫勃朗與梵高同為荷蘭人

    只是比梵高早出生 200 年

    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體會過重重摔下的滋味

    他最終明白了何為藝術

    何為繪畫者的良心

    很多人說他是天才

    14歲,倫勃朗就考上萊頓大學

    主修哲學的他卻愛上了繪畫

    當地人,尤其是富商

    都願意找他畫肖像

    畢竟倫勃朗那時就領悟到了

    畫人 = 畫心

    知道他們的慾望

    瞭解他們的虛榮心

    才能畫出讓他們滿意的肖像

    Portrait of Nicolaes Ruts

    就拿這張來說

    尼古拉斯·魯茨是一位皮毛商人

    倫勃朗建議他穿上自家的名貴俄羅斯黑貂

    不僅顯得身份高貴

    也順便給自己打了個廣告,一舉兩得

    另外,為了避免魯茨淪為

    只會炫富毫無內涵的土豪

    倫勃朗刻意用了頭部側面投射的陰影

    來表現魯茨思想的深邃

    同時,眉頭緊皺,略微擔憂

    則體現了魯茨時刻心繫自己的生意

    不敢有半點怠慢和閃失

    不僅魯茨喜歡這幅畫

    連 J.P 摩根後來也買下了這幅畫

    可見,它多麼成功地戳中了商人的小心心。

    如果那時候有照相機

    倫勃朗絕對是炙手可熱的攝影師

    約片約到手廢

    全荷蘭的富商、權貴

    都想讓倫勃朗給自己畫肖像

    在事業上春風得意的倫勃朗

    又幸運地遇見了他的愛人——

    莎斯姬亞·倫勃朗

    她是沒落貴族的女兒

    剛剛繼承了一大筆遺產

    他們吃喝玩樂,生活逍遙,各種買買買

    據說倫勃朗是典型的剁手黨

    各個拍賣會、古董交易市場都有他的身影

    日本盔甲、印尼匕首、石膏半身像……

    好在他的品味還不錯

    買的東西藝術價值都比較高

    然而巔峰時刻也差不多到此為止了

    《夜巡》這幅畫開啟了倫勃朗的作死之旅

    當時荷蘭「名不符實」遊手好閒的民兵隊

    如果倫勃朗能夠像其他畫家那樣

    收了錢,按照他們的意願,一字排開畫出來

    倫勃朗可以繼續他的春風得意

    然而,他偏不

    弗蘭斯·哈爾斯,《聖喬治市民警衛隊之宴》

    往日,集體畫僵硬得就像

    強顏歡笑的高中畢業照一樣

    佈局死板,毫無美感。

    倫勃朗決定將集體照拍(畫)成有劇情的MV

    畫中的人物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最突出的就是隊長……一身黑色

    左手輕舉,下唇微張,似乎正發出指令

    旁邊的副官打扮比較花哨

    蠢蠢欲動,唯隊長馬首是瞻

    不僅如此,倫勃朗還利用陰影和層次

    把整幅畫畫出了 3D 的效果

    ——比如隊長的腳彷彿要踏出畫框

    副隊長手上的戟也向我們刺來

    然而倫勃朗精心打造的舞臺劇

    讓民兵隊的一些成員頗為惱火

    他們每個人都為這張集體照付了錢

    但最後卻只突出了個別成員

    (比如隊長和副隊長)

    還有一些沒付錢的吃瓜群眾竟然也被畫進來的

    比如:鼓手、搬火藥的小兄弟、以及一個看熱鬧的小蘿莉

    而許多民兵的臉在半掩的夜幕中顯得十分模糊

    excuse me?倫勃朗?你是在輕視我們

    還是過於沉醉在你的所謂專業構圖、佈景中?

    曾經的倫勃朗善於洞悉權貴階層的心思

    利用自己的精湛技藝為他們設計形象

    而這次,倫勃朗選擇不再投其所好

    忘了說,那些所謂的民兵其實還有另一個身份

    阿姆斯特丹的富商

    所以這次倫勃朗得罪了一圈有錢人

    他的生意從此一落千丈

    但不止是什麼奇怪的閥門被開啟

    倫勃朗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收斂

    畫風反而越來越奔放,越來越自由

    漸漸地,倫勃朗徹底失去了權貴的寵幸

    隨著他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

    家庭也開始支離破碎

    深愛的妻子隨後因肺結核去世

    倫勃朗也因為負債累累,被迫搬到鄉下去生活

    荷蘭在打敗西班牙之後,

    年輕的荷蘭一代開始坐享祖輩打下的江山

    就像現在追求小資熱愛裝逼的中產階級一樣

    荷蘭年輕人崇尚法華人的精緻

    義大利人的奢侈

    在他們眼裡

    藝術就是用來美化生活

    彰顯自己的品味

    然而倫勃朗,越來越像一個憂慮的老憤青

    他畫筆的主題不再是靡靡之音

    筆觸也不再精緻,反而有些粗糙

    即使遇到了可以讓他重返巔峰的機會

    他也並沒有曲意逢迎

    這個機會就是為阿姆斯特丹市政廳作畫

    因為先前指定的畫家不幸去世

    於是年輕的貴族們又再次想起了倫勃朗

    本意是借精緻、華麗、高格調的畫作

    來歌頌荷蘭如今的盛世

    然而倫勃朗再次劍走偏鋒

    他交上的作品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巴達維亞人之誓》 1662年

    當然主題並沒有跑偏:

    描述了荷蘭人起義反抗羅馬的時刻

    部落首領齊聚一堂歃血為盟

    但是畫裡的人物並不是那麼可愛

    本應是國家英雄的首領

    卻像是獨眼屠夫,面目可憎

    其他人的畫風也是糙糙的

    試想一下,如果把建國大業裡的

    毛澤東、朱德塑造成

    醜陋野蠻殘忍的形象

    黨員們會咋想?

    倫勃朗《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果然,這幅畫遭到了官方的抨擊

    說好的優雅、美好、讚揚呢?

    然而在倫勃朗心裡,

    起義和革命哪裡有優雅可言?

    在投其所好和投其所需之間

    倫勃朗再次選擇了投其所需

    藝術,不是為了粉飾太平

    藝術是為了讓你們認清你們自己!

    倫勃朗的眼神堅定而犀利:

    “拼命追趕流行,你早晚會窒息而死。”

    唯有了解且遵從真實的自己

    才能免遭被時代所淹沒

    當倫勃朗因為夜巡而斷送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當倫勃朗被迫跪下來

    剪壞那幅《巴達維亞人之誓》時

    他也許未曾想到

    有一天

    自己的畫會掛在荷蘭國立博物館的正中央

    並且被奉為荷蘭最偉大的畫作,沒有之一

    《在畫室裡的藝術家》

    但我想,他內心也許會很痛苦

    自由揮灑和曲意逢迎之間

    就是人生巔峰與低谷的分隔

    曾經風華正茂,不可一世

    最後卻在貧苦潦倒中度過晚年

    《在加利利海上遇到風暴的基督》

    BBC 紀錄片在末尾講道:

    “正是對逢迎討好的蔑視,推動著藝術發展的進步。”

    然而這種推動卻有可能意味著

    一個人貧苦且備受嘲諷的下半輩子

    也許這就是超前者的犧牲

    當你走到了時代的前面

    不會淹沒於時代的潮流更迭中

    終將成為永恆和經典的時候,

    就必須忍受同時代的不理解和非議

  • 11 # 杭州大象畫室

    我的前半生只是別人眼中的巔峰

    我的後半生才算活出真實的自我

    ——倫勃朗

    倫勃朗與梵高同為荷蘭人

    只是比梵高早出生 200 年

    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體會過重重摔下的滋味

    他最終明白了何為藝術

    何為繪畫者的良心

    很多人說他是天才

    14歲,倫勃朗就考上萊頓大學

    主修哲學的他卻愛上了繪畫

    當地人,尤其是富商

    都願意找他畫肖像

    畢竟倫勃朗那時就領悟到了

    畫人 = 畫心

    知道他們的慾望

    瞭解他們的虛榮心

    才能畫出讓他們滿意的肖像

    Portrait of Nicolaes Ruts

    就拿這張來說

    尼古拉斯·魯茨是一位皮毛商人

    倫勃朗建議他穿上自家的名貴俄羅斯黑貂

    不僅顯得身份高貴

    也順便給自己打了個廣告,一舉兩得

    另外,為了避免魯茨淪為

    只會炫富毫無內涵的土豪

    倫勃朗刻意用了頭部側面投射的陰影

    來表現魯茨思想的深邃

    同時,眉頭緊皺,略微擔憂

    則體現了魯茨時刻心繫自己的生意

    不敢有半點怠慢和閃失

    不僅魯茨喜歡這幅畫

    連 J.P 摩根後來也買下了這幅畫

    可見,它多麼成功地戳中了商人的小心心。

    如果那時候有照相機

    倫勃朗絕對是炙手可熱的攝影師

    約片約到手廢

    全荷蘭的富商、權貴

    都想讓倫勃朗給自己畫肖像

    在事業上春風得意的倫勃朗

    又幸運地遇見了他的愛人——

    莎斯姬亞·倫勃朗

    她是沒落貴族的女兒

    剛剛繼承了一大筆遺產

    他們吃喝玩樂,生活逍遙,各種買買買

    據說倫勃朗是典型的剁手黨

    各個拍賣會、古董交易市場都有他的身影

    日本盔甲、印尼匕首、石膏半身像……

    好在他的品味還不錯

    買的東西藝術價值都比較高

    然而巔峰時刻也差不多到此為止了

    《夜巡》這幅畫開啟了倫勃朗的作死之旅

    當時荷蘭「名不符實」遊手好閒的民兵隊

    如果倫勃朗能夠像其他畫家那樣

    收了錢,按照他們的意願,一字排開畫出來

    倫勃朗可以繼續他的春風得意

    然而,他偏不

    弗蘭斯·哈爾斯,《聖喬治市民警衛隊之宴》

    往日,集體畫僵硬得就像

    強顏歡笑的高中畢業照一樣

    佈局死板,毫無美感。

    倫勃朗決定將集體照拍(畫)成有劇情的MV

    畫中的人物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最突出的就是隊長……一身黑色

    左手輕舉,下唇微張,似乎正發出指令

    旁邊的副官打扮比較花哨

    蠢蠢欲動,唯隊長馬首是瞻

    不僅如此,倫勃朗還利用陰影和層次

    把整幅畫畫出了 3D 的效果

    ——比如隊長的腳彷彿要踏出畫框

    副隊長手上的戟也向我們刺來

    然而倫勃朗精心打造的舞臺劇

    讓民兵隊的一些成員頗為惱火

    他們每個人都為這張集體照付了錢

    但最後卻只突出了個別成員

    (比如隊長和副隊長)

    還有一些沒付錢的吃瓜群眾竟然也被畫進來的

    比如:鼓手、搬火藥的小兄弟、以及一個看熱鬧的小蘿莉

    而許多民兵的臉在半掩的夜幕中顯得十分模糊

    excuse me?倫勃朗?你是在輕視我們

    還是過於沉醉在你的所謂專業構圖、佈景中?

    曾經的倫勃朗善於洞悉權貴階層的心思

    利用自己的精湛技藝為他們設計形象

    而這次,倫勃朗選擇不再投其所好

    忘了說,那些所謂的民兵其實還有另一個身份

    阿姆斯特丹的富商

    所以這次倫勃朗得罪了一圈有錢人

    他的生意從此一落千丈

    但不止是什麼奇怪的閥門被開啟

    倫勃朗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收斂

    畫風反而越來越奔放,越來越自由

    漸漸地,倫勃朗徹底失去了權貴的寵幸

    隨著他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

    家庭也開始支離破碎

    深愛的妻子隨後因肺結核去世

    倫勃朗也因為負債累累,被迫搬到鄉下去生活

    荷蘭在打敗西班牙之後,

    年輕的荷蘭一代開始坐享祖輩打下的江山

    就像現在追求小資熱愛裝逼的中產階級一樣

    荷蘭年輕人崇尚法華人的精緻

    義大利人的奢侈

    在他們眼裡

    藝術就是用來美化生活

    彰顯自己的品味

    然而倫勃朗,越來越像一個憂慮的老憤青

    他畫筆的主題不再是靡靡之音

    筆觸也不再精緻,反而有些粗糙

    即使遇到了可以讓他重返巔峰的機會

    他也並沒有曲意逢迎

    這個機會就是為阿姆斯特丹市政廳作畫

    因為先前指定的畫家不幸去世

    於是年輕的貴族們又再次想起了倫勃朗

    本意是借精緻、華麗、高格調的畫作

    來歌頌荷蘭如今的盛世

    然而倫勃朗再次劍走偏鋒

    他交上的作品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巴達維亞人之誓》 1662年

    當然主題並沒有跑偏:

    描述了荷蘭人起義反抗羅馬的時刻

    部落首領齊聚一堂歃血為盟

    但是畫裡的人物並不是那麼可愛

    本應是國家英雄的首領

    卻像是獨眼屠夫,面目可憎

    其他人的畫風也是糙糙的

    試想一下,如果把建國大業裡的

    毛澤東、朱德塑造成

    醜陋野蠻殘忍的形象

    黨員們會咋想?

    倫勃朗《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果然,這幅畫遭到了官方的抨擊

    說好的優雅、美好、讚揚呢?

    然而在倫勃朗心裡,

    起義和革命哪裡有優雅可言?

    在投其所好和投其所需之間

    倫勃朗再次選擇了投其所需

    藝術,不是為了粉飾太平

    藝術是為了讓你們認清你們自己!

    倫勃朗的眼神堅定而犀利:

    “拼命追趕流行,你早晚會窒息而死。”

    唯有了解且遵從真實的自己

    才能免遭被時代所淹沒

    當倫勃朗因為夜巡而斷送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當倫勃朗被迫跪下來

    剪壞那幅《巴達維亞人之誓》時

    他也許未曾想到

    有一天

    自己的畫會掛在荷蘭國立博物館的正中央

    並且被奉為荷蘭最偉大的畫作,沒有之一

    《在畫室裡的藝術家》

    但我想,他內心也許會很痛苦

    自由揮灑和曲意逢迎之間

    就是人生巔峰與低谷的分隔

    曾經風華正茂,不可一世

    最後卻在貧苦潦倒中度過晚年

    《在加利利海上遇到風暴的基督》

    BBC 紀錄片在末尾講道:

    “正是對逢迎討好的蔑視,推動著藝術發展的進步。”

    然而這種推動卻有可能意味著

    一個人貧苦且備受嘲諷的下半輩子

    也許這就是超前者的犧牲

    當你走到了時代的前面

    不會淹沒於時代的潮流更迭中

    終將成為永恆和經典的時候,

    就必須忍受同時代的不理解和非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裡誰稱得上真正的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