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鄭說乾貨

    絕對有必要讀,有三個原因:

    1、讀《論語》《孟子》,見國學真儒家

    華人不管喜歡不喜歡儒家,都深受其影響,可以骨子說流著儒家的血。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去了解下這血是什麼成分,以及這造血的人到底是什麼初心呢?何況這是沒有經過後代改造過的真儒家。

    有很多人一輩子對儒家反感,到死都不肯原諒儒家,不肯見一見孔子、孟子,其實他們恨的並不是真儒家,不是孔子、孟子,不是國學文化,而且被弄壞的儒家。說起來,真是冤枉。

    總之一句話,多瞭解有益無害,不瞭解有害無益。

    2、小學初高中生,何必先存成人的偏見?

    誠然,儒家作為國學的一種,後來出了很多的問題,被很多人詬病不少。這是事實。

    但是,一則孔子、孟子是儒家源頭,我們對後來的儒家反感,但也沒必要株連九族乃至祖宗。

    其次,成人有成見,不代表孩子也要繼承這成見。孩子們自會自己判斷。

    作為儒家,當然有自信:不怕你來讀。

    怕的卻有三:一怕不讀,二怕淺嘗輒止,三怕沒有讀進去。

    只要你讀進去了,一定會被儒家影響,喜歡上孔子、孟子。

    這是我的看法,孩子們應該而且必須讀讀《論語》《孟子》。

    3、當成文學作品,《論語》《孟子》也絕對必讀

    偏見歸偏見,把它們當成文學作品讀讀,總沒有問題吧。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這是多麼有魄力的句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是多麼有氣節的句子,作文的時候完全可以用。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多麼和諧的畫面,多麼生動的場景,難道不可以學嗎?

    到了《孟子》,那著名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豈能不知道?

    齊人有一妻一妾,這是多麼經典的寓言故事,孟子的敘事能力多強,這些作文中難道用不到嗎?

    所以,我認為,基於上面三個原因,小學生、初中生乃至高中生完全有必要讀《論語》、《孟子》。

    以上是我的回答,大家覺得呢?

  • 2 # 一顆童心醬

    不是必讀,所有不考慮實際情況就做出的強制要求都需要斟酌。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高三了,每門課才考20分左右,你還會強制要求他讀孔子、《孟子》嗎?

    糾正一下,孔子的言行被其弟子記錄在《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並未書寫過一本叫做《孔子》的書。

    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孟子》以對話體散文的體裁,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動和言論,講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他的哲學體系和倫理教育思想。全書行文大氣磅礴,極具感染力,與《論語》《大學》《中庸》並稱為“四書”。

    讀孔孟需要的是什麼?

    1、興趣

    如果對中國古典文化,對儒家經典思想毫無興趣,還被強迫研讀孔孟,恐怕不會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2、時間

    孔孟之書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必然要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研讀,對於一個時間無比珍貴的高中生來說,讀孔孟有些奢侈。

    3、基礎古文理解能力

    高中生的古文閱讀能力應該是過關的,不過還需要量體裁衣。

    4、分辨力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面對經典時的客觀態度,高中生的分辨能力還未完全成型,需要告訴孩子在讀孔孟時帶著自己的分辨力,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所以,我認為,任何事情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高中生並不是一定要讀孔孟。

  • 3 # 二陽山人

    必讀,但不能深入講解,與其像語文書上這樣白話翻譯亂講,只是字面意思翻譯下,還翻譯錯誤,還不如深入全文講解。孔孟之道是人一輩子去理解的,中學階段其實很難理解。否則把白話翻譯當孔孟的意思,那是膚淺化傳統文化,把那當哲學,更是貶低了傳統文化。古代也是童蒙的時候背四書五經,不講解,到了太學才講解討論

  • 4 # 高峰觀察

    孔孟及儒家經典在中小學語文課文中一直有存在,不可否認孔孟及儒家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一層關係根本無法迴避,所以去其糟粕的節選和摘讀是有必要的,我記得70年代末語文課本就有了詩經、論語、孟子和荀子的篇章,印象比較深刻的如碩鼠、伐檀、勸學篇等,單看儒家經典也並非什麼毒草,70年代批林批孔時,我還是個少年,搞不清林總與2000年前孔老二有什麼關係,所以有點好奇,家裡沒有那些毒草,如是在同學家閣樓上翻了幾本讀了一下,雖然不能讀懂,但也不覺得有多反動,後來長大後讀書多了,才發現孔孟思想被統治階級篡改、利用的事實。說這麼多,意思是中學階段沒有必要讀孔孟的全本,讀一些原創經典章節即可,甚至大學非文史類也沒必要,精選部分章節讀讀就行。孔孟遠沒有後世統治者抬起來的那麼偉大、那麼聖賢,頂多算個古代教育家和沒什麼作為的思想家。

  • 5 # 好風讀書
    首先說高中生必讀書目。

    關於高中生必讀書目,無論是以前的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課程標準都沒有明確列出來要讀什麼具體的書,大部分是說閱讀能力要達到什麼程度。各地的教研室會推薦一些書目,一般都比較好。

    使用範圍比較廣的人教版教材,在必修五本有推薦書目,具體如下:

    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 推薦名著目錄

    (10本)

    第一冊:《論語》;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第二冊 :巴金《家》;雨果《巴黎聖母院》

    第三冊 :曹雪芹《紅樓夢》;巴爾扎克《高老頭》

    第四冊 :莎士比亞戲劇 :朱光潛《談美》

    第五冊:羅貫中《三國演義》;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再說孔子和孟子。

    孔子及其弟子還有再傳弟子所著《論語》是高中生必背64篇之一。要求背十則。

    孟子及弟子所著《孟子》也有多篇出現在初高中教材中。64篇有孟子的兩篇。

    另外高中生選修教材有一本《諸子散文選讀》,裡邊孔子和孟子佔的比重也很大。

    所以孔子和孟子是兩個重要的人物,《論語》和《孟子》是兩本重要的書,一定要讓上高中的孩子讀。

  • 6 # 小鵬談歷史

    孟子的儒家

    首先,三綱五常中的三綱,也就是規定君臣、父子、夫妻主次關係的三綱在孔子思想裡是找不到的。因為孔子思想符合人性的絕對光速宇宙觀。在這樣的宇宙觀中,空間是完全相對的,沒有哪一個空間比另一個更特殊,也沒有哪一個空間可以主宰其他空間。於是,沒有哪一個人比另一個更特殊,也沒有哪一個人可以主宰其他人。而儒家的三綱卻在君臣、父子、夫妻關係中規定了一方主宰另一方的關係。從表面上看,這君為臣綱似乎來源於孔子思想中的“忠”,但是透過對《論語》裡“忠”的分析,可以看出《論語》裡的“忠”並不是忠君這樣狹隘。《論語》中有一段話可能與儒家的三綱有些瓜葛,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有意思的是,這段話不是描寫君臣、父子關係的。這段話出自於《論語》第十二章: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如何從政。孔子說:“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對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然有足夠的糧食,我又能給誰吃呢?”

    可見上面這段對話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很顯然屬於“禮”的相對性,它在強調每個人儘管社會角色不同,但都有約束自己的準則。孔子在這裡沒有涉及到君臣、父子的關係。但是100年後的孟子和荀子將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化成了君臣、父子。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孟子·盡心上》中的“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於是孔子思想在孟子手裡轉了個彎,從孔子重點強調“君、臣、父、子”各有自身的界限到孟子重點研究君與臣、父與子的關係,歷史的發展似乎註定要發生這樣的偏離。儘管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對父子、君臣的關係描述得不清不楚,但是,這種對父子、君臣、夫妻之間關係的關注最終導致了儒家“三綱”的誕生。

    儒家的“五常”來源於孟子的脈絡則更為清晰。《孟子·盡心上》中的一段話就可以看到孟子對“仁、義、禮、智”排比。有意思的是五常之中唯一具備基本道德特點的“信”並不在孟子所列的基本道德之列,孟子僅舉“仁義禮智”四德,而“信”被加入五常之中是在漢代,由於當時五行說盛行,為了配合五行說將“信”列入孟子所倡導的“仁義禮智”四德而發展成五常。可見,從孟子到儒家的三綱五常有著一定的傳承脈絡。儒家可以被稱為孟子的儒家,而儒家將孔子尊為他們的先師則僅僅是形式上的,儒家理論中的基本觀點與孔子所指出的方向卻是南轅北轍的。

    《孟子》中關於孝的闡述不算多,五萬字中“孝”總共出現了28次。但是這之中,“不孝”的組合出現了11次,“大孝”的組合出現了2次,“孝子”的組合出現了4次。而這些組合都是《論語》中所沒有出現過的。雖然孟子思想中的概念與孔子思想中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但還是可以從中看到一些孔子思想的影子。下面是《孟子·離婁上》中的一段: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說:“不孝有三種表現,沒有後代是最重大的。舜娶妻時沒有告知父母,就是因為還沒有後代。君子認為這就算是告知父母了。”

    孟子在闡述孝的時候還是考慮了傳遞,但是他所傳遞的不是道,而是人本身。孟子將沒有後代作為不孝之首,也就是說孝一定要先有兒子。這完全歪曲了孔子思想中孝的本意,孔子思想中儘管將孝定義為“三年無改父之道”,但在《論語》中,也將師生關係列入孝的範疇。可見孔子思想中孝所表達的傳遞是人與人之間廣義的傳遞、思想的傳遞,今天我們學習古人的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就是孝。但是孟子首先將孝狹義為人的繁衍,在這樣的改變之後,孝逐漸演變成今天《新華詞典》中的解釋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個看似不經意的改變,導致了許多不良的後果。首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導致了重男輕女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下的婦女在出嫁之後就要為生兒子而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能不能生兒子這本來屬於微觀世界的命題,屬於由不確定性原理界定的部分,也就是說屬於命運的一部分,由婦女承擔這種來自命運的壓力顯然是不正確的、是不義的。不僅如此,這種思想還給一些好色之徒提供了玩弄女性的理論依據,由於並不能保證每一次的生育都是男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人的世界早就終結了),於是,這些打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旗號的好色之徒就可以毫無顧忌地納妾了。但更為嚴重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徹底改變了孝作為道的載體這個重要的含義。這樣一來,人作為“域中四大”之一的偉大人性就被泯滅了,它突出了人肉體的、基因的、形式上的傳遞,這無疑是將人的動物屬性放大了。

    忠信在孟子思想中失去了核心地位

    作為人的絕對價值和絕對標準的忠信,在孟子思想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少。篇幅大大超過《論語》的《孟子》,其中“忠”、“信”出現的次數只有《論語》的一半。而且,“忠”、“信”所出現的部分都不是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不僅如此《孟子·離婁下》中還有這樣一段: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

    孟子認為,對於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看是不是正確的。孟子所說的大人,有可能是士大夫,有可能是所謂道德高尚的人,但不管什麼樣的人,反正是特殊的人。問題是,信本身就是正確的,因為諾言是可以被驗證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如何將一個本身就正確的東西在去判斷它正確與否,然後在決定是否遵守它呢?將“信”同“義”來比對就如同拿著正確的東西到處去驗證其正確與否,而如果得出否定的結果,那才是真正荒謬的。將“義”作為“信”的標準,完全是本末倒置。

    人性本善與四德——仁義禮智

    在孟子忽略了忠信之後,他選擇了“仁義禮智”四德作為思想的主線。翻開《孟子》,可以找到許多關於“仁義禮智”的排比句,其中《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段最有特點。首先是公都子問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公都子聽人說人性原本無善無惡,只是人要它善便善、要它惡便惡。由於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公都子才提出問題。孟子於是作了如下的回答: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說:“如果從人的性情來看,是可以為善的,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人性本善了。而那些不為善的人,並不是由於他本身的問題。因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就是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仁義禮智,並不是由外界滲透給我的,是我所固有的,只是我可能不知道而已。”

    人不是天生就具備惻隱、羞惡、恭敬和是非之心人,而這四心與仁義禮智也不具備必然的聯絡。因此,將仁義禮智作為人所固有的四德從而推匯出人性本善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宇宙誕生之時,無惡無善,幾乎毫無差別的基本粒子不停地誕生並且湮滅,而後一些能量較低的粒子留下來生成了構成萬物的原子。人也是一樣,在人之初時,無惡無善,只有道。而後大致一樣的胎兒通過後天的經歷演變出形形色色的人。還是孔子說的準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第十七章)。

    孟子思想的核心準則——善

    在仁義禮智之外,孟子引入了一個新的、更為高的準則,那就是“善”。可以說,善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具備孔子思想中“信”的地位。例如《孟子·公孫丑上》中: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說:“子路,當人們告訴他的缺點,他就很高興。而禹聽到善言,就對人行禮。大舜比他們更高一層,將善與人共享,並樂於獲取他人認為的善。從農家、手工藝者、漁民到帝王,無非都是獲取他人認為的善。獲取他人認為的善,才是與人為善的人。因此,君子的最高道德標準是與人為善。”

    可見,在孟子思想中,善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善不僅是君子追求的最高標準,還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依據。孟子將“善”作為他的思想的根本,必然導致思想體系的相對與隨意。這也就是《孟子》之中充滿了辯論,而且經常出現自相矛盾的現象。不僅如此,以善為基礎的思想所採用的方法論很自然的是為我所用,隨意變通的方法論。

    孟子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以及這些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到底符合哪種宇宙觀呢?可以說孟子思想與絕對空間宇宙觀有相吻合的部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也是我們所關心的:由於孟子及儒家思想中的“孝”、“忠信”、“禮”、“仁義”都與孔子思想發生了嚴重的偏離,可以確定的是,孟子以及後來的儒家思想不符合絕對光速宇宙觀。“孔孟”這個詞彙已經可以作古了,孔孟之間除了所使用的語言類似之外,在思想核心上很難找到相似之處,孔子是孔子、孟子是孟子、儒家是孟子的儒家。由於與新的宇宙觀不符合,在絕對光速宇宙觀被確立的時候,孟子的儒家以及“孔孟”這個詞彙都將被送入歷史。

  • 7 # 一點學堂

    《孔子》和《孟子》不是高中課程的必修課,但是必修課裡面有節選。同時,建議所有高中生了都可以閱讀《孔子》和《孟子》這兩本書。

    華人不管喜歡不喜歡儒家,都深受其影響,可以骨子說流著儒家的血。總之一句話,多瞭解有益無害,不瞭解有害無益。

  • 8 # 孝親尊師

    《論語》就是孔子教弟子如何為人處世的言行當然是適合學生的啊

    我自己班裡有個學生很聰明,所以鋒芒畢露,很驕傲,我就用了《論語》裡面的話,原文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害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害怕自己不瞭解別人",並且讓他找班裡每個同學的優點,來克服他的驕傲。

    我有位學生課堂吵鬧,目無尊長,所有人都拿他沒辦法,我就教他《論語》裡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作為弟子在家孝順父母,出外恭敬尊長,謹慎而誠信,博愛大眾而親靜有仁德的人,在能做到這些事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即使他們馬上用不到,等到多年後,有了社會閱歷,再用也不遲,我就有這樣的經歷,我去年因為一些變故而身心俱疲,有一天心裡就想到了《孟子》的這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這句話在我備受打擊,不能承受的時候鼓勵了我。

    所以,古人總結的經典在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哪怕以後才能用的上。

  • 9 # 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1

    孔孟之道,每個人都可以讀,為什麼要限制初中還是高中生呢?只要你想讀,你每一天都可以讀一兩句,一兩段,或一兩頁,讀書不是為了讓你限制自己的視野而是開拓視野,讀書更不是限制年齡,限制階段,限制地點,限制時間,如果你讀書的結果限制了自己的思維,限制了自己讀書的方式,限制了自己的讀書方法,那還不如不讀,還不如出去打工,還不如喝喝茶,聊聊天。

    您說呢?高考考的其實不是天才,考的是每個人的閱讀量,閱讀越多的人高考成績一定很好,初中生提高閱讀量可以豐富視野,提高解題思路,提升看問題的方法,而不能限制自己的讀書視野——此讀書視野非彼讀書視野——多讀道德經您就明白讀書視野的內涵了——廣,博,全——書可以有各種讀法。

    人有千萬種,書有千萬種,道德經是最好的一種,道可道,非常道。

    你是書還是人,你是人還是書,你是在人中還是在書中,你是我,我是你。

  • 10 # 德元空道

    《孔子》《孟子》是中國的瑰寶也是世界的,更是人類的,我們的孩子要讀的,不要還對我們傳統的經典有什麼成見,即便一部分人有成見也不要把成見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小時候讀經典是不會真懂的,但經典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在我們生命終結之前能夠真懂,就是不枉此生,好像說的有些沉重,但,是有必要的。

    我們的經典不僅僅是文化,更不僅僅是知識,甚至

    應該糾正一下,我們的經典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有智慧的地域才會產生文明,我們之所以可以稱為文明,就是因為智慧的存在,知識是工具層面的,智慧是生命層面,沒有智慧我們的先賢是不會有經典流傳下來的,而且這些經典即便在幾千年之後,還能對我們有指導意義,說明這些經典闡述的是普遍的,樸素的規律,那麼我們的先賢是如何發現這些規律的呢?這就要提到什麼是智慧了,智慧又為什麼是生命層次的呢?有東方文化背景的人會知道,我們的文化起源,一般我們會歸為儒釋道三家文化為我們的一個起點,但不說大家也知道,顯然不是,因為在這之前就已經存在文化,只是被記載的下來的資料太少,大多失傳毀掉了,但至少《易經》是存在的,雖然《易經》

    之前的《歸藏》《連山》已經失傳,但《易經》的存在就已經證明了我們的文明不僅僅開始於儒釋道三家文化,要遠遠早於它們,甚至是上一個人類文明的存留也未可知,因為單看《易經》就已經是成系統,成規模,甚至可操作,可運用的,包含天文地理的推算,這是掌握了基本規律之後產生的開發的,我們有東方文化背景的人對我們認知的基本規律,認為可以解釋為”道“,所以我們有些人認為我們可以叫做道文明,而且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學道,修道,在佛家有的經典對道的叫法就是智慧,我們認為因為符合道的規律生命才可以延續,所以智慧是生命層次的,單看《易經》就可以知道,遺憾的是,直至今日還有人認為《易經》只是算命的書籍,實是小看我們的文明瞭,《孔子》《孟子》雖然晚於《易經》,但更直白的闡述了

    人與自然相處要和諧,並且依靠自然的規律設計了我們人類社會的運轉正規化,設定了在這個正規化上每個人的位置,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位置,如果可以安心在自己的位置上,穩穩當當的度過,人生雖平淡,但不會憂心憔悴,不會痛苦悲傷,但遺憾的是,總是要有不安心的人,人心無舉蛇吞象麼,所以得不到就會憂傷了,而且慾望越多人類社會就逐漸變得複雜,越複雜也就越看不清基本的規律,更何況,當代人被利益綁架,即便了解基本規律,也視而不見,為此我們人類會付出代價的,甚至可能是高昂的代價。同時我們的經典也強調了對學道,修道的重要性,並且

    對一些修道的過程,和境界也有描述,只是後來人對經典的理解不同,更多的是偏重經典對世俗的描述,忽視了對道的追求,致使更多的後人對經典的理解產生迷茫甚至不解。

    成年人迷茫就迷茫吧,已經被利益迷失了本心,但我們的孩子不要迷茫,也不要被迷失了本心的成年人汙染,建議從小就像我們的古人那樣從識字開始,就要逐漸開始學習背誦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道德經》包括《心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播的電視劇《白鹿原》中,你認為哪位男演員的演技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