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樂娛吧

    汪曾祺在他《隨遇而安》一文中寫自身經歷時有提到過這點。

    我想起金聖嘆。金聖嘆在臨行前給人寫信,說:“殺頭,至痛也,而聖嘆於無意中得之,亦奇。”有人說這不可靠。金聖嘆給兒子的信中說:“字諭大兒知悉。花生米與豆腐乾通嚼,有火腿滋味。”有人說這更不可靠。我以前也不大相信,臨刑之前,怎能開這種玩笑?現在,我相信這是真實的。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魯迅說金聖嘆“化屠夫的兇殘為一笑”。

    至於他為什麼說了這樣的話,我想是因為他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荒誕性。他無法透過義正言辭來抗議所受的不公。他是無辜而死的。面對強權,他只能認這荒誕的命。在這極度荒誕的面前,嘲諷與黑色幽默油然而生,得到一句“花生米和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這是最豁達和釋然的反應了。沒有流淚,沒有控訴,也不覺得自己可悲,只有無奈和可笑的心情。

  • 2 # 翰林院

    金聖嘆那個時代火腿的做法我們還可以考究,大致是將肉拿蜜餞和熟花椒熏製一段時間後風乾。做法可以考究,但是味道我們已然嘗不到了,我們來做兩個假設。

    假設這句話是真的,金聖嘆那時的心境又如何呢?

    以金聖嘆不陳腐的個性,他不喜歡酸文假醋。所以就把花生米和豆腐乾這窮酸書生的訣竅說出來。意思很明白:人生將盡,什麼悲慼苦澀都不足道了,什麼慷慨陳詞也不值一提了,唯有人生的一些實用方法才值得流傳,這一刻,生活中的小貼士遠勝過孔孟之道,何況古代火腿輕易不容易吃到,所以金聖嘆最後要把這件事情傳下去!只是這種猜測不太現實,原料中豆腐乾花生米都屬於豆類,因為古代沒有豆類味道的火腿,不像現代火腿的種類各式各樣。

    假設這句話不是真的,那就值得玩味了。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無奈時,最容易做的可能就是爆一兩句粗,但是當面對人生盡頭的無奈時,一兩句粗已經不足以說明人生的荒誕了,可以說明的,也只有類似胡言亂語的一些話了。

    古人的內心我們無法把握,就好似莊子聞聽母親死訊擊倒瓦盆唱歌,好似阮籍在路的窮途放聲痛哭一樣。

    我想,金聖嘆的這句話當時一定有人嘗試過了,只是我們不瞭解,是非與否,也只有後人猜測了!

  • 3 # 斷劍66336482

    佛教入中原,和中土文化融合,生出禪宗。金先生一定玩過禪宗並熟知禪理。把握當下,即禪味之一。無力抗拒不可迴天的無奈之時,該怎樣把握當下?金先生的選擇,是幽他一默,化無奈為淡淡一笑。並告訴後人:吃不起火腿,那就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不要為去吃火腿丟人現世了。金聖嘆,一個具有慧眼慧心且具文心的大玩家。算起來,他和我不是同門,卻也算是我的師傅。他曾傳我玩世觀人之術。能將死亡嚼出火腿味的人,會讓屠夫一楞,好疼!

  • 4 # 魔鬼藍夭

    沒準他只是想表達這個吃法在他嘴裡的確有那麼個味呢,上千年的歷史裡,除了人名還是那個人名,那些名人的本來面目,其實早就已經模糊不清了,而所謂清楚的,其實不過是後人強加上去的而已

  • 5 # 彪豹生威

    物質生活匱乏,吃不上好的,認知中最好的食物是火腿,而豆腐乾和花生米也難得吃一次,所以豆腐乾和花生米遇一起,能比得上他所認為的最好吃的東西火腿了。說句題外話,我很喜歡讀金聖嘆的東西,他對文章的點評很到位。

  • 6 # 我心飛翔3535355

    金聖嘆知名點評人。袁天罡李淳風推背圖每一卦象都有他解釋點評,有超前的眼光,敏銳的洞查力,非一的常人能比擬的,有大智,必有大愚,死前所說也極有可能,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成了路。多麼實在的一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誇張的修辭,成了經典。

    古代也有火腿,不過不像現在五花八門,鋪天蓋地而來這麼多,古時火腿就是用豬腸裝肉曬乾,有的地方叫香腸,挺好吃的。

    人有落魄的時候,在落魄的時候就很容易想起美好的事情,然現實是殘酷的,只有靠想象來獲得美好的東西。也算是一種意念。不知所云?

  • 7 # 時運031414

    金先生是在冷靜分析兩個事實:

    第一個,被殺掉頭的人都死了,是誰親自體會了痛而且傳話於活著的人,因此我覺得奇怪;第二個,豆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這是我親自體會的,大兒子已經成年,你自已體會豆乾與花生同嚼是什麼味我也無法知道!

    這是最後的囑咐,希望兒子走自己的路,體會自己的人生滋味。

  • 8 # 一往文學

    淺一點說,網紅金聖嘆是臨死前幽默一把,佔了縣太爺的便宜,喜當爹,就是我們說的——當了別人的"爸爸";深一點說,這是表明了金聖嘆一直以來的玩世態度:不管順境、逆境,都幽默處之,哪怕是死,臨終前也要樂一把!

    一、題中這句話的前因後果

    僅看這幾個字是不完整的,這個意味得結合金聖嘆臨死前的前因後果來看。

    以《西廂記》和《水滸傳》評點而出名的明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一向是一個愛玩、會玩的人。他以才學自詡,為人孤高,玩世不恭。當時令萬千讀書人趨之若鶩的科舉考試,他卻總是玩笑視之,比如有一次的考試題目是:"如此則安之動心否乎",金聖嘆就在試卷中寫下:黃金萬兩,有美一人,夫子動心乎?接著在後面連著寫了三十九個"動"字,正好把試卷填滿,意思是: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那四十歲之前都會動心啊!金聖嘆之幽默大膽可見一斑。

    在順治十七年,皇帝對金聖嘆的作品加以讚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他聽說後,"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對順治的賞識感念在心。於是在後來縣令任維初虧空糧倉,鞭打百姓,激起民憤之時,金聖嘆與人聚集到到孔廟,悼念順治帝駕崩,藉機發洩積憤,控訴任維初。結果為官員所強壓,請願成了叛逆,這就是,金聖嘆等一干人等都被朝廷處以極刑。

    就在將要行刑的時候,金聖嘆留了一封信,據說是家書。但謀逆犯人留下的書信怎可能直接被送到家中呢?自然是先給負責人,即當時的縣太爺任維初看。

    於是,當任維初拿起書信,只見上面先寫著:"字付大兒看",然後就是題目說所說的這句:"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胡桃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縣太爺一看就明白了,但後悔也來不及了,只能哭笑不得。

    金聖嘆:我都說了是給兒子看,你偏要看,得,算我白撿個大胖兒子。這技法可是我一生珍藏,都傳你了,咱倆誰也不虧。哈哈哈哈哈。

    二、臨死前一句話所展現出的難得的生命態度

    金聖嘆料定了死後會發生的事,所以這個玩笑才會得以完美實施下去。可見他的確是一個聰慧伶俐的人。

    而"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胡桃滋味。"這句話本身又有什麼意思呢?

    首先這與食物相關,可見金聖嘆還是很追求口腹之慾的,這與他肯定人慾的思想是相通的。花生米加豆乾有胡桃滋味,必然是他偶然一試得知,從此頗覺滋味,於是臨死前正好哦借來調侃任維初一把,也算死後也出了口惡氣。這其實體現的是金聖嘆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視。

    當初看《紅樓夢》的時候,黛玉總是把自己打扮得風流嫋娜,很符合一個天真爛漫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而寶釵卻不好打扮,屋裡如雪洞一般,清心寡慾。年少時候我不懂這些,只知道寶釵端莊,會做人,等我也過了花季青春,我才發覺黛玉的這種傾心打扮是多麼可愛,這正是她熱愛生活的體現。吃、穿、住、行……這都是生活,對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傷心,其實正是珍視生命的體現。

    金聖嘆就是如此。除此之外,在行刑前,他還騙獄卒說他兩個耳朵裡藏有銀票,結果等行刑完後,他耳朵裡藏著的兩個字竟然是:"好"、"疼"。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三、其他類似的玩世例子

    金聖嘆的一生,真是說不盡的。他的才幹毋庸置疑,他的"六才子書"評點,如今依然是研究相關文學作品的重要參照和中國文論的重要研究物件。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聖嘆"一樣,意味著他也如孔子一樣,認同的理想生活是曾皙口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他也的確用他一生的行跡做到了這一點。知行合一。

    我一直覺得在中國歷史上的文人中,最樂觀的人是蘇軾,最幽默的人就是金聖嘆。他對生活的態度的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來看看他的《不亦快哉》中的幾句:

    "其十:夏月科頭赤足,自持涼繖遮日,看壯夫唱吳歌,踏桔槔。水一時湥湧而上,譬如翻銀滾雪。不亦快哉!

    其十一: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其廿七:看人作擘窠大書,不亦快哉!

    其廿八: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其廿九:作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

    其三十:看人風箏斷,不亦快哉!

    其卅一:看野燒,不亦快哉!"

    要我說,如金聖嘆這般,愛恨分明,絕不惺惺作態,不亦快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淘汰了一些電子產品,那麼手機以後會不會也被淘汰?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