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在6月的主題直播課中,我回答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找工作要去年輕人多的地方,還是中年人多的地方?

而這個問題放在現實中,有一個更加嚴峻和普遍的議題,就是“職場的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要35歲以下;並且每到裁員潮,更加少不了35歲大齡員工的身影……

我很難對此給出一個答案和所謂的破解之法,但我傾向於思考另一個問題,職場上的競爭力從哪裡來?職場發展的上限和下限由什麼來決定?

在職場當中到現在,我其實做過三個不同的工作,一個是和銷售有關,一個是和人力資源的管理有關,還做過一些和心理學和團隊有關。因此,我覺得職場的競爭力有可能來自於2~3個東西。

如何一步一步提升職場競爭力?

第一,我是做銷售出身的,所以會有個非常重的思維,叫結果導向或者目標導向,就是我做任何事情,都會問自己說:這些事情能導致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這個目標是不是我要的?這是做業務的人特別喜歡思考的。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只在業務思維裡,可能就會造成一些比較急功近利的心態——“我要達成目標,我要完成這個結果”,以至於忽略過程,無視中間的細節,從而失掉更多的可能;以及無法躍升職場的層級。

在人力資源的這個角度,我學到的最大一點是一個人的成功有時候是不可複製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實現快速成長。因此,我後來更多會問的是:為了能達成這個事情,我今天要做些什麼事情能夠讓明天做得更好一點?換句話說,我可能要考慮的是我怎麼去培養、去帶動我身邊的人。

從基礎崗走向一個好的管理者,不僅僅要去想“我能夠做多好”,還要想“我能讓周圍的人做得有多好”,這樣目標可能更容易實現。

而第三個非常重要的事是,如果你能夠讓其他人跟著你,你也能夠帶其他人完成這目標,那接著就要思考——我能不能讓我周圍的人覺得跟我一起工作、一起完成某些目標的過程當中,他們都是比較快樂的。

有時候一起咬著牙往前跑的團隊,很可能完成了某一個目標以後,就不一定願意再堅持下去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特別厲害的球隊,拿了幾次的冠軍後,他們就不再願意做合作了。團隊會慢慢散掉的兩個原因,一是可能沒有更高的大目標了,二是團隊之間有一些事情變得不是那麼舒服和開心了。

第一就是凡事問自己目標和任務在哪裡;

第三就是在影響別人、帶動別人的過程當中問自己:我能不能讓別人比較快樂和開心的跟著我在做事,而不是越做越難受?

怎麼看職場發展的上限和下限?

剛才我們提到第二個問題是職場的發展的上限和下限。

我個人覺得其實職場發展下限是最簡單,就是你還能夠在工作當中每天有事情可以做、每天周圍有人去打交道;換一句話說我們在做著一份能夠得到回報的工作,這就是我理解的下限,“我有工作,我有錢拿。”而職場的上限,可能取決於我們能影響的人到底有多少。

我們說袁隆平爺爺非常有影響力,是因為他做的這些農作物的事情能夠影響到十幾億、幾十億的人,所以他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一個科學家的範疇;一些太空探索的人非常有影響力,是因為他做的事情有可能影響到未來的幾十億人;一個國家元首,一個企業的CEO之所以有影響力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力,而是因為他們做的事情能夠影響的人很多……

因此,我個人覺得職場發展的上限就是我們要問自己:“我能夠影響多少人?”這件事情如果只能夠影響幾個人,那上限可能就到這;如果我做的事情能夠影響的人越多,我的上限就越來越高。這可能是不同的思考。

6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熬到8月,財源廣進,生意紅火,事業一飛沖天的三大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