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說話做事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說話做事違背中庸的準則。

在待人處事上的“中庸”,離不開這三點——事過即止,適可而止,點到為止。

01

做事,事過即止

莊子說過: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事來則應,事過既忘。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一生,命運多舛。

蒲松齡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但是他沒有氣餒,繼續苦讀,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

因為家裡窮,他曾毛遂自薦給大師黃昆圃當門童,但被無情拒絕。

為了生計,蒲松齡只好一邊在鄉村教書,一邊準備繼續考試,而就在他備考的時候,他的愛妻又突然離開了人世。

悲痛萬分的蒲松齡,知道人死不能復生。他沒有沉淪下去,也不再醉心於科考。

而是把精力全用在了寫書上,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堅持不懈去民間收集寫作素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間斷,歷經20年終於寫成了《聊齋志異》。

他曾感嘆:“耗精神於號呼,擲光陰於醉夢,殊可惜也。”

古往今來,能做大事的人,都拿得起放得下,不糾結於過往,珍惜當下。

過去的事情,無論好壞,我們都沒有辦法改變,對過往,不留戀、不糾結,才能輕裝上陣。

如果一個人總是沉湎於過去,不是消弭了鬥志,就是喪失了希望。只有努力前行,才會衝破迷霧,見到最靚麗的風景。

優秀的人,懂得事過即止,不會被往事牽絆,才能找到命運的歸宿。

02

做人,適可而止

任何事情都有限度,做人更要謹慎,不能太過分,要懂得適可而止。

春秋時代晉國的智伯,野心勃勃地想要稱霸。他聯合了韓、趙、魏三國,滅掉了中行氏,實力大增。

但智伯並不知道滿足,他又向韓國和魏國提出割地的要求,韓魏兩國害怕智伯,只好忍辱割地,委屈求全。

智伯更加得寸進尺,他要挾趙國,讓趙國割讓土地給晉國,不然就派兵攻打。

但是這一次,他沒有得逞,趙襄王嚴詞拒絕了晉國的無理要求。智伯一怒之下聯合韓、魏兩國攻打趙國。

趙襄王一面堅持抵抗,一面派人去遊說韓國和魏國。韓魏兩國早就就對智伯懷恨在心,所以很快就答應了趙國的要求。

他們聯合起來,攻打智伯。最後三國聯合把智伯擊敗,並瓜分了晉國的土地。

古語有云:世間謹遵適量者。適量者,適可而止,量力而為。

做人要懂得適度,合適的時候要知道停止,量力而行。

貪得無厭,慾壑難填,想把一切據為己有,這種人到最後會一無所有。

不管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人最怕有貪念。而優秀的人懂得適可而止,他們總會找到與人相處的最佳位置,既不傷害對方,又能互相取暖。

懂得適可而止是人生的態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03

說話,點到為止

宋代的程顥說過:凡為人言者,理勝則事明,氣盛則招拂。

說話,站在道理的角度,事情就會越說越明白。如果氣勢凌人就會招來災禍。有理不在聲高,點到為止,同樣能達到說話的目的。

西漢末年,曹操與劉備,孫權三分天下。這時的曹操,可謂志得意滿。然而在高興之餘,他也有些許的憂慮。他在為立誰為太子犯愁。

在他的幾個兒子中,他最喜歡曹植,因此想廢了曹丕,立曹植為太子。於是曹操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臣們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意見統一不起來。

而一向足智多謀的賈詡則站在那裡一言不發。此時反對,主公會不高興。可若贊成,廢長立幼,貽害無窮。這可如何是好?正在躊躇之際,偏偏曹操點名讓他發言。

賈詡不愧是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只見他靈機一動說:“微臣正在思考一件事!”曹操問道:“思考什麼?說來聽聽。”賈詡回答說:“我在想如果袁紹、劉表當初不廢長立幼的話,會不會也會和我們成鼎足之勢。”

曹操聽了賈詡的話掀髯一笑,立刻明白了賈詡的弦外之音,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提起過廢立太子的事。

荀子說過: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說話一定要有分寸,要知道點到為止。

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說話不分場合,不懂輕重,讓他人難堪。還有一些人伶牙俐齒,愛和人爭辯,絲毫不留情面。

與人交言,懂得點到為止,才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這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格局,更是一個人修養的展現。

人在世上走一遭,確實不容易,讓自己的人生少一些坎坷多一切美好,是我們畢生追求的目標。

學會這人生三止,將會受益終身。願每個人都在人生的航行中一帆風順!

作者簡介:水如天,一個愛好讀書、跑步、音樂和寫作的追夢人。

5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熬過7月,吉星庇佑,大運直線攀升,喜事多財運旺,生活幸福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