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本田即將在月底的北京車展上展出最新的純電概念車,隨之而來的還有CR-V SPORT HYBRID e+車型。跟在歐洲市場大熱的Honda e不同,概念車線條更加鋒利,沒有采用Honda e同款的大圓燈設計。從照片上來看,大燈造型甚至和CIVIC、Accord上面的陣列式LED燈有幾分相似。

在概念車上面看到了量產車的設計元素,意味概念車已經越來越接地氣,並不是一輛天馬行空的設計樣板。這似乎在向我們釋放一個訊號:新的本田純電汽車很快就要進入中國市場了。

絲毫不奇怪,畢竟本田的在2016年就曾經公佈過他們的新能源車戰略,更在2018年定下一個“小”目標:截至2025年在中國投放20款以上電動化車型。掐指一算,目前東風本田和本田各自只有7個車系在售,20款電動化車型如無意外將會覆蓋所有的車系。屆時的畫風與今天相比,將會大有不同。

作為一名慢慢開始接受純電車的FIT車主,我最關心的,不是本田能不能造出來純電車,而是本田能不能造出大家喜歡的純電車。

Honda e牛刀小試

本田第一款基於全新純電平臺打造的新能源車Honda e,已經在歐洲市場陸續交付。該車在歐洲市場的售價為3.3萬歐元(摺合人民幣約26.9萬元),要知道Honda e可是一款續航里程只有220km的小車,售價卻奔著特斯拉去了。所以本田對於這款車的銷量也不抱太多希望,他們預期是1年1萬輛。

筆者認為,對於現階段的本田來說,還不急於通過新能源車來提振銷量,畢竟燃油車目前還是主流,而本田旗下多款燃油車都在全球有不錯的銷量。所以Honda e對於本田來說,更多的是作為傳播理念的工具。

了解過Honda e的機械佈局之後你會發現,這臺車其實承載著本田對於純電車駕控樂趣的理解。重心高度只有50cm,前後配重比50:50,後輪驅動,前懸掛的下控制臂還採用了鋁合金材質以實現輕量化。很明顯,這一切都是服務於駕駛樂趣。

除了駕控有樂趣以外,Honda e的科技感也同樣不差,五塊大屏橫置於中控臺上,左右兩側的螢幕是流媒體後視鏡,中間三塊螢幕由左至右分別為8.8英寸液晶儀表盤以及兩塊對稱分佈的12.3英寸中控屏。五塊大屏和內飾的木紋飾板還非常融洽地互相結合,科技和復古的碰撞一點都不違和,讓我們看到了本田在設計上的深厚功底。

Honda e在今年8月底陸續開始交付,事實上該車在去年9月份就已經收到了超過4萬份訂車意向單。雖然最後會有多少人從訂單轉成購車合同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這4萬張意向單是對本田的電氣化戰略是莫大支援,畢竟已經比他們預期的年銷量高出了太多太多。

中國市場潛力大,合資品牌逐漸入場

選擇在北京車展首發純電動概念車,也足見本田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雖然現階段歐洲新能源車暫時超越中國市場(今年前七個月,歐洲電動車註冊量達50萬輛,而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約為10萬輛)。但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目前正處於由補貼推動向市場化需求拉動的轉型期,和歐洲市場不在同一階段,這個過程最終會推動中高階產品的高品質發展。

本田這樣的合資品牌入場是中高階新能源車的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今年由於疫情,乘用車新能源與燃油雙積分考核政策可能有所放緩,合資企業新能源車僅佔傳統車銷量2%左右,仍存在較大的落差。此前的東風本田X-NV和本田VE-1更是通過大幅終端優惠來清庫存,可見現有的油改電車型,確實不太受歡迎。

未來,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推進和消費者對於中高階新能源車的呼聲逐漸升高,合資品牌將會在明年發力新能源市場,推出越來越多的新能源產品。新能源車所佔的銷量比例一定會逐步增加。

從目前來看,合資品牌當中走得最快的是福斯,基於MEB平臺的ID.3在歐洲已經正式開始交付,另外也有訊息稱ID.4將於10月份首發。要知道ID.4已經不是像Honda e那樣的花拳繡腿,而是續航超500km,實實在在可以打入主流消費市場的家用車。況且得益於模組化平臺的優點,福斯後續的新車也會推進得更快。

至於本田新能源車的步伐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畢竟其現階段在國內仍然沒有一款基於純電平臺打造的新車。隨著新款概念車一起亮相的插電混動版CR-V,也是本田在國內的首款PHEV車型。相比豐田和福斯,都慢了不止半拍。

合資品牌的入場,會將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推向白熱化,明年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誰能快速推出靠譜的產品,誰就能更快站穩陣腳。但這裡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快,一個是好,缺一不可,所以即便在目前來看,本田的比福斯稍微慢了一點,但如果能在產品力上面突圍,也是一條不錯的路線。

電動化的本田,還有信仰麼?

按照本田的規劃,5年後本田的產品陣列中大多數會是新能源車。而在10年後,本田品牌內基本全是新能源車了。那麼對於那群整天講“VTEC is the best”放在嘴邊的本田粉來說,是否要和本田情懷就此告別?

燃油車經過百年的發展,目前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已經確定其能夠帶來愉悅的駕駛體驗。但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汽車配置會變,汽車的功能會變,汽車的能源形式,也會變。

雖然不確定純電汽車會不會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從HEV到PHEV到BEV再到FCV,這條技術路線某程度上是一脈相承的。燃油車不一定會被完全淘汰,但是新能源車一定會越來越受重視。

從Honda e的技術引數就能看出,本田其實已經將其對駕控體驗那種孜孜不倦的追求延續到純電車上。近日還有訊息稱,本田已經在考慮成為下一個加入Formula E的廠商,繼續在頂級賽事中發光發熱。

筆者所理解的本田情懷並不是VTEC也不是地球夢,這些技術,其實都只是本田精神的載體,真正打動人的,是本田那股熱血。新能源浪潮襲來,沒有人能夠輕輕鬆鬆地當弄潮兒,唯獨熱血的精神,不會輕易被磨滅。換個角度想,新能源的變革也許不是本田信仰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快評丨長城炮新增8AT車型,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