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電動車產業的範圍極廣,不僅是涉及眾多新科技的整合與應用,同時也代表著新舊汽車產業勢力的交鋒。面對電動車產業蘊藏的商機,身處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業者自然不想置身事外。相關業者認為,通訊產業的基礎及特殊的應用場域,絕對會是中國廠商切入電動車產業鏈的重要優勢。

不論是從車身的輕量化、駕駛控制上的電子化、聯網化、智慧化到驅動能量的綠能化,電動車的發展已經默默的為目前的產業界帶來了一波新的革命。雖然整個產業的發展潛力龐大,不過想要切入電動車領域,應該優先以既有的技術與環境條件為基礎,選擇有利的市場進行推動發展,才能在目前仍稍嫌紛亂的產業環境中站穩腳步。

業者指出,包含自動駕駛、車隊管理、車輛影音資訊系統等車輛電動化的市場,是一波蔓延全球的龐大商機。像是在一般自小客車的電動化發展上,不僅是既有的傳統汽車業者在轉型上的重要佈局方向,還有許多像是特斯拉之類新創業者想要藉由這波電動車風潮切入全球汽車市場。

面對上述企業在自駕車等新應用上的資源/資金投入,非頭部玩家恐難以抗衡。因此,業者不需要一窩蜂地投入相同的市場中,反而在應用市場的選擇上,面對龐大且多種多樣的國內市場需求,企業可以朝向物流商用車、產業用專屬車輛或各式作為轉運接駁的巴士作為切入點,先借此建立市場基礎,之後再逐步拓展終端市場的應用面。業者認為,巴士、商用車這類市場的規模數量,雖然不像是私家車那麼大,但是卻相當適合在發展初期的切入。

另外,在自駕系統方面,種類眾多且複雜的汽車品類與行車時的道路狀況為國內企業塑造了相當獨特的交通環境。業者表示,除了汽車的密集度高,還要加上兩者行駛時的高度混雜,任何一家的自駕系統,只要能實際的在中國道路上完美運作,相信就可以滿足全球絕大多數的使用環境。因此,在發展自駕技術上,國內廠商可能更艱辛,但建立的競爭門檻也更高。

當然,中國既有的通訊產業優勢,也是一大競爭利器。自駕應用目前難以普及的另一個因素是受到成本考量的影響,現行解決方案中的運算、感測、傳輸晶片雖然具有效能的優勢,但是成本相對偏高。如何善用在半導體與通訊產業上的優勢,提出成本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也是目前中國企業正積極進行的方向。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大發TAFT Concept 野性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