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近哲學發展史中,英國經驗論哲學以及德國康德的批判哲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洛克的“白板說”和實體存在、休謨的不可知論和對因果關係的顛覆性重述等都是現代哲學的重要課題,也是哲學家們無法避免的課題。

我認為,哲學應當始終以人為核心研究對象,哲學的任務也應當是為人服務,令人思想有所革新,以致面對死亡時不那麼蹩腳。

正如普羅泰戈拉所說的那般:“人是萬物的尺度”

本文旨在闡明洛克、休謨以及康德對近代經驗論的觀點,以及對他們觀點的聯繫和差異進行區分,最後通過對他們觀點的合理吸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笛卡爾:經驗來自上帝,一切事物都值得被懷疑!

自經院哲學至中世紀,形而上學的思辨學問佔據了主流,直到中世紀英國經驗論三傑的出現。

培根提出振聾發聵的“知識就是力量,認為我們應當認識自然,才能夠改造自然。而不是妄想在理性的推理中推出所有情況,就像你無法把握明天時候是否是晴天一般,只能是經驗的積累告訴我們。

在洛克之前,笛卡爾認為科學應當清晰明瞭,不容得半點模糊,因此科學的建立不可能來自感覺經驗,而只能是與生俱來,由上帝賦予,這就是著名的天賦觀念學說。

所以,一切事物都值得懷疑。普遍懷疑就構成了笛卡爾哲學的出發點。但是在笛卡爾懷疑一切時,其認為懷疑本身不能夠被懷疑,因為一旦對“我在懷疑”進行懷疑,說明我們仍在懷疑。

笛卡爾第一原理是建立在這種假定的情況上的,即認為思想活動必然有承受者,也就是“我”,但是如何解釋這個“我”從何而來時卻顯得非常無力,因為我們無法感覺經驗上帝,卻認為上帝賦予了“我”,這樣解釋有點迷信了。

因此洛克抓住了笛卡爾天賦觀念的致命處,認為天賦觀念是荒唐的。隨後提出,如果沒有天賦觀念,那麼我們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呢?

感覺就是通過五官對外界事物進行感受,從而形成關於事物的觀念。

譬如剛出生的孩子通過眼睛認識了天空、水、傢俱等;

反省則是對於內心活動的關注,即對我們的知覺、思維、情緒活動等的內在狀態和過程進行認識。

譬如從我們面對恐懼到應對恐懼並最終戰勝恐懼的過程,就是我們內心不斷反省的結果。

感覺和反省,一個是外在經驗,一個是內在經驗,這兩種經驗活動的結果就形成了簡單觀念。

(2)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

洛克認為在這些可被感知事物的背後存在著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我們無法通過感覺和反省察覺到這個實體,同時我們也決不能否定這個實體的存在。

這是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可支撐的物質實體,一切來自感覺的簡單觀念便無法附著;

同理,精神實體也是如此,倘若沒有精神實體,我們內心的憂鬱和焦躁也沒有了承擔者。

三、休謨的不可知論和因果關係的顛覆性重述

(1)不可知論

休謨抓住了洛克的致命點——無法證明感覺和反省是從何而來而設定了兩個實體的存在,這是唯物主義者難以逾越的障礙;

同時休謨認為對於唯心主義者將感覺來源歸結為心靈或是上帝同樣沒有根據所謂“上帝”這個最高實體同唯物主義的“實體”一樣超越了感覺經驗,它們的存在都是懸而未決的,既無法認知也不可能證明。

所以休謨既不認同“理念”和“實體”的存在,也不否認它們不存在,即在無法證明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採取不可知的態度。這就明顯比洛克絕對承認實體的存在和康德承認人類的先驗性更具說服力。

所以休謨說:“至於由感官所發生的那些印象,據我看來,它們的最終原因是人類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釋的,我們永遠不可能確實的斷定,那些印象還是直接由對象發生的,還是被心靈的創造所產生,還是由我們造物主那裡得來的”。

休謨對於一切我們無法證明的事物都採取不可知的態度,承認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我們無法超越限度對事物進行思考。

儘管有許多學說迭出不窮,但那仍只是部分人的觀點,我們也從來都不知道這些觀點何以區分?以什麼標準來進行區分和判斷對錯?但我認為,這些超出我們理性範圍的事物不值得我們去深討,意義不大。

(2)因果關係的顛覆性重述

烈日懸空,石頭髮熱。太陽的照射是石頭髮熱的原因,石頭髮熱是太陽照射的結果。

許多人認為這理所應當,認為這種簡單的因果關係具有絕對的客觀性和必然性。但是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這兩件客觀存在的單子(太陽照射和石頭髮熱)會讓人聯繫起來呢?這是基於什麼原理或者規則才能夠斷定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客觀因果聯繫呢?

又如,我曾一度深刻懷疑為什麼1+1為什麼會等於2?這是哪門子的說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基本共識呢?

此疑慮困惑我多年,常常百思不得其解。但當我看到休謨關於因果關係的論述時便被完完全全地折服!!!

休謨將一切觀念的關係概括為三種,其中一種便是因果關係。

休謨關於因果關係的基本觀點是,因果關係既不是客觀的,也不具有必然性,它僅是一種主觀的習慣聯想而已。

休謨認為我們沒有任何一種能力能夠感覺經驗到太陽照射與石頭髮熱這兩個事實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只是因為這兩個事實常相隨相伴,讓我們產生了一種主觀的習慣聯想,它具有或然性,儘管是一種概率很高的或然性。

至此休謨將因果關係的客觀性和必然性給剔除開這種革新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儘管多數人並不贊同休謨的看法,但我認為這是非常縝密的結晶。

因果關係成為了我們的一種主觀的習慣聯想,習慣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指導者,而習慣正是由於感覺經驗得出來的

因此休謨強調:“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

四、康德的經驗論觀點簡述

康德所面臨的情況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衝突以及兩個理論自身的缺陷。

  1. 唯理論:承認天賦的觀點,認為理性是至高無上的,通過對理性的深究能夠推導出所有事物,而完全摒棄感覺經驗能夠產生知識的觀點;
  2. 經驗論:認為一切知識的來源只能是經驗,並不存在所謂的天賦觀念,完全摒棄理性的功能。

首先康德受到了亞里士多德“四因說”的影響,其認為一個事物的構成,必然需要有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暫且討論前兩因。

康德認為我們知識的形成必然需要後天的經驗成分,外部的感性刺激為我們知識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經驗質料。而光有質料不足以使我們的事物成型,這就好像如果想構建一個房子,你只有水泥鋼筋是無法建成房子的,你還需要有建成房子模型的形式。

五、結語

究竟孰是孰非,我也難以分辨,好像各自都有道理,但我覺得沒有必要一定要分個對錯,事物並不只有對錯之分

根據各自的口味和喜愛去追求自己喜歡的學者,正如我對休謨的敬仰那般,即使大多數人批評他,甚至他的部分思想在當今被人們定義為錯,也絲毫不影響我對其理論思想的敬佩。或許正如休謨說的,其實沒必要去深究那些無法證明的領域,目前已有的知識已經足夠我們學習一生。

瞭解一個哲學家的全部觀點,終會受益一生,樂在其中。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九成人不懂蟎蟲最怕的不是暴曬?家裡放點“它”,讓蟎蟲自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