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從金光瑤和薛洋來看,他們對自己所生活的世間也是抱有很大敵意的。一個無辜被踹下金麟臺,一個要糖卻斷了小指,這是他們的恨,也是他們執意要報的仇。

有一種普遍存在的報復心理,就是我遭受了什麼就要讓那些帶給我痛苦的人去經歷我所遭遇過的事情,更有甚者是要讓他們百倍償之。

好比《陳情令》中,金光善欺騙自己的母親,對他這個兒子視而不見,處處爭對,他憤恨,想證明自己,金光瑤錯了嗎?常慈安對於七歲的他暴力相向,碾斷了他的指骨,他記恨復仇,薛洋錯了嗎?單從這簡簡單單的兩個方向來看,他們誰也沒錯。而明明自己沒做錯什麼,卻要承受這樣不公的對待,誰又不在意,不介意?

但是不論別人對我們有多麼殘忍,而自己的理由又顯得多麼“合理”,別人對自己的惡行始終不應該成為自己行惡的“正當理由”,我們的所做作為是需要用自己的人生來買單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一念成佛,一念入魔,善惡也不過一念之間。以惡止惡無異於飲鳩止渴,為了對抗惡人而將自己變成了一個惡人,最終毀的是自己,害得也是自己。細想來,無論是金光瑤還是薛洋,他們的惡都是為了報復而衍生出來的,而他們最終的結局何其可悲。

面對他人的刁難,有記恨心理其實很正常,但是為了記恨而故意傷害,司機報復他人,是萬萬不可取的。不讓別人的惡行成就我們的惡,這是對自己人生最大的負責。

我們的一生成為一種人就已經足夠,不需要再將自己徹底改變成另一幅模樣。因為別人對自己的過錯而迷失自己,這不是在懲罰別人,而是在借用別人的刀斬殺了自己,最終的結果還是你輸給了那個帶給你傷害的人。

就像金光瑤和薛洋贏了嗎?他們自以為報了仇,可實際是他們自己更早的敗在了他們所要報復的人手中。

惡有惡報,但惡人的報不應由自己去了結。你自以為你報復他,可實際是他反給了你再一次的傷害,將你推向了深淵。我們都是好人,要清楚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是定局,不容回頭。

每個人的人生都很短暫,容不得我們做太多其他的事情。

相信許多“道友”看過《陳情令》,但是沒有看過原著小說《魔道祖師》,在這兒我想建議我們都看一下原著小說《魔道祖師》。終究電視劇是依據原著改編的,原著裡邊的內容許多都被刪改了。

而且,看紙質書還有一個優點,那便是可以對書中的經典臺詞進行標記。

比方說:“忘羨一曲遠,曲終人不散”、“原認為異曲同工,卻不想同路殊途”等等。

書中許多唯美的句子,都被我摘錄在筆記本上。

偶然想起什麼劇情,我都會找出實體書翻閱一下。當我在翻動的頁面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後,這種喜悅感,是電子書給不了的。

假設你也喜愛《陳情令》,不妨保藏一套《魔道祖師》吧。相信我,紙質書會給你不同的感覺!

此外,原著小說的作者,還有另外兩部著作《天官賜福》和《渣反》,都很精彩,跟《魔道祖師》一同,被網友稱為“墨香三部曲”。其間,《天官賜福》正在被拍為電視劇,我們可以趁此時機,提前看看原著哦。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童白血病越來越多,多數是新房裝修惹的禍?值得父母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