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趙達是個很不錯的人,算得上是事業有成,他的妻子也很漂亮能幹,他們還有一個可愛伶俐的女兒。他們的房子很大,裝修的很美。

按理他們的生活本該有“五星級”的舒適,但他們卻把好日子過成了“小旅館”的檔次。趙達和妻子常常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爭執,為經濟問題爭吵,為孩子教育問題爭吵,為過節去誰家爭吵……

他們的女兒就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一直生活的膽戰心驚,慢慢從當初那個可愛活潑的女孩變得敏感憂鬱、不自信、脾氣暴躁的問題少女,讓他們夫妻二人都頭疼不已,卻不知道如何去解決。

像趙達夫妻這樣的父母在我們身邊為數不少,他們拼命工作,總想給孩子攢更多的錢,努力為孩子創造美好的生活。可是他們卻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多少錢都買不來孩子的快樂,多少物質也遠不如父母的愛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隨著現代社會對育兒知識、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了在孩子生命最初幾年,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以下簡稱《童年不缺愛》)中,作者提煉了媽媽培養孩子安全感的六大關鍵。通過書中生動的案例描述和詳盡的解答,讓父母們清楚知道,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長大後更易遠離緊張、焦慮、無助、煩躁、抓狂、痛苦、恐懼、抑鬱與絕望。而且擁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調的。他沒有太多辛苦的情緒損耗,能集中能量去探索世界、學習新知;他會擁有親密的人際關係,在將來生活得更幸福。

你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

演員黃奕就曾在星空演講中講到童年生活,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年邁的爺爺奶奶帶著她生活,她常常練完琴,一回頭家裡就黑漆漆的。每當這個時候她都很害怕,這讓她極其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也是一個人人格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往往建立在一個人的幼年。小時候如果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呵護,就讓他感到孤獨,長大後他就會成為沒有安全感的人。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具體會有一些表現讓我們父母及時發現:

比如過於粘人,一看到媽媽,就會粘著媽媽不放手。只要是看到媽媽想離開自己,就會表現出很委屈,甚至是眼淚汪汪的樣子。

還比如在和小夥伴相處的過程當中,稍微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會非常的生氣。並且很容易和小夥伴發生衝突,甚至是拳腳相加,想用暴力來宣洩自己內心的忐忑與不安。

還比如孩子喜歡吃手指,尤其是在三歲之後,還會經常的咬手指。其實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他們通過咬手指的動作,來掩飾自己緊張害怕的心情。

還有些孩子不太講話,在陌生人的面前都不敢抬頭,也不敢講話。還有的孩子在睡覺的時候,總是不敢一個人睡,就算睡了也睡不踏實,這也表明孩子內心很缺乏安全感。

童年時代的每一種體驗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跡,孩子沒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深刻地影響著他成長的大事。缺乏愛的孩子,就缺少人格健康發展的原動力;缺乏愛的孩子,會感到安全感缺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甚至會逐漸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

如果要幫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那就不要猶豫,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吧。

陪伴與認可是給孩子最大的愛

《童年不缺愛》的作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她的育兒過程中,以自己親身經歷和周圍家庭的事件為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養育方法才是最合適的。

她發現有些父母就像繁忙的救火隊員,時刻關注著孩子的種種“問題行為”,然後一個個去“撲滅”;而有些父母卻淡定從容,享受其中。那麼後一種父母為什麼能夠享受其中呢?就是他們在親子相處中,有意識地滋養了親子關係。

其實,缺愛的孩子,其本質就是缺少父母認可,而缺少父母認可的孩子,長大後通常都會極其不自信,對他人的認可呈現出萬分的飢渴,稍微聽點好聽的話,就會願意為他人幹任何事,稍微受點批評,就會懷疑自己的人生和價值。

而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會成長的健康,獨立,放心地探索世界。那麼我們父母應該如何去做呢?

給孩子真正的愛,首先就要學會用高品質的陪伴代替物質。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遠勝過所有玩具帶來的樂趣。你有沒有注意到,當你和孩子一起玩耍或是和孩子聊天的時候,他的眼神是滿足而愉悅的。陪伴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重視,這種關愛無法被替代。

他不需要你給他買各種物品,或加班加點地工作買更高檔的房子。他需要看到你自豪地微笑,看到你如何解決問題,看到你如何面對矛盾並克服自己的沮喪感。

最重要的是他需要知道,在他需要你的時候,你會在他身旁。給予他這種安全感以後,他就會主動地用功學習,在課堂上集中精力,並在童年時享受各種美好的樂趣。

教育的路上有個永遠打不敗的宿敵叫“別人家孩子”?其實愛攀比的家長培養孩子絕大多數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

這些家長以愛孩子的名義,實際是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焦慮、發洩不滿和滿足自己的期待和需求。很多時候,難以抑制的“比娃”衝動,讓教育顯得急功近利。不計成本地投資孩子,其實只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追趕和喪失意義的比較。

每個孩子都像花的種子,每人花期不同。別因世俗觀念盲目的追趕和攀比,在孩子的心裡的種下自卑的種子。有的孩子認真細緻,有的孩子粗枝大葉,有的孩子心靈手巧,有的孩子笨手笨腳,有的孩子從小善於關注生活小節,表現得精明能幹,也有的孩子喜歡默默思考,思想整天飛翔。

孩子們的狀態很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人的豐富性。每個人都是從童年走過來的,如果你能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就會發現: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望是得到父母的尊重、認可與愛的陪伴。

作者還在書中給大家提供了六個方法供大家借鑑和參考。

第一,要“看見”並了解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提供所需要的愛;

第二,要主動走進孩子的世界,去滋養親子關係;

第三,要學會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

第四,在出現溝通問題時,父母要學會反思,以避免問題再次發生,從而提升親子關係的品質;

第五,要學會照顧自己,擁有好情緒,這樣,才能讓孩子內心更加安定;

第六,還要學會巧妙地處理好與“養育合夥人”的關係,以獲得更多支援。

我們為人父母可以去嘗試著試一試,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陪伴孩子也是一種滋養自己的方式

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不是穿了西服就會變成紳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學習,需要學會如何愛。

很多人習慣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如果你認真的去看,孩子的品行習慣是非常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的,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雖然親子教育的物件是孩子,但真正唱主角卻是父母。因為,孩子的成長是對榜樣的模仿,是對環境的反應,想要一個什麼的孩子,不僅取決於父母的日常行為細節的潛移默化,更取決於孩子成長環境的潤物無聲。

作為家長,提升自己愛孩子的能力尤為重要。歸根結底,其實也是家長自我的成長和提升。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自己進一步成長的過程。說到底,我們並不是生來就一定是合格的家長,孩子在一天天成長,我們也是在一天天地成長,都需要學習。

如果你是個母親,你就會知道,愛兒子並獲得他的愛,會讓你的生命變得難以言說地豐富;如果你是個父親並有幸與兒子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那麼隨著他的成長,你就會看到自己身上最好的優點體現在他的性格之中。

每一次抱起孩子,每一次溫柔安慰,都在構建孩子對整個世界的愛與信任。父母按教育內容分工也好,按時間分工也好,要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都在關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帶孩子上街遊玩,孩子最願意走在中間,一手被父親領著,一手被母親領著,他會充滿歡樂、倍感幸福地往前走。

《童年不缺愛》適合我們每一位父母都來看一看,希望每位父母都能能透過孩子行為的表象,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能更合理地給予愛,讓孩子在愛中感受到安全。而有了安全感的孩子,他們一定也會愛上整個世界的。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熊孩子並不是一日養成的:拒絕縱容和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