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人生悲劇很多種,天生就聽不到媽媽的聲音算一種。

還記得這個來自美國佛吉尼亞州的小baby嗎?

天生患有耳疾的他從未聽到過媽媽的聲音,直到戴上助聽器,第一次聽到了媽媽溫柔的聲音。

起初的他有些驚奇,其後激動不已的湧出淚水。

這一幕暖哭了許多網友。

其實,中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每年平均新增2~3萬患有聽力障礙新生兒,他們天生不能對聲音做出反應。

很多父母認為孕期排畸檢查能夠篩查出胎兒天生聽力缺陷這一問題。

其實並不是。

胎兒排畸查不到聽力問題,能目前為止,對新生兒聽力障礙最有效的干預措施就是:新生兒聽力篩查。

因此,2010年衛生部正式將新生兒聽力篩查列為新生兒常規檢查,並實行。

醫院會在新生兒出生3~5天做聽力篩查,如果沒有通過,也並不能代表寶寶就有聽力障礙。

後期還會通過多種方式或評估做多次篩查,最後由專業人士評估新生兒聽力。當然,因為篩查可能會延續很長時間,有些家長出於客觀原因沒能及時帶寶寶檢測。

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觀察,如果寶寶總是出現慢半拍的情況,很有可能存在著聽力障礙,需要及時干預:

一、6個月以內的嬰兒

6個月以內的嬰兒對外界突發的聲音有著明顯的生理反射,比如眨眼、轉頭以及停止吸吮等生理動作。

特別是在睡眠時,稍微大點的聲響就有可能驚醒嬰兒。

父母可以通過拍手或開大音樂聲音來觀察嬰兒的反應,如果嬰兒反應遲緩,則有可能存在著聽力障礙。

二、6個月到1歲的嬰兒

隨著寶寶的發育成長,他們在6個月後開始對外界的聲音產生興趣,模仿他人發音或者主動尋找聲源等反應,這些都表明寶寶的聽力相當健康。

因此可通過搖鈴之類的玩具,刺激並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對這類聲音毫無興趣,或者也沒有開始“咿呀學語”,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三、1到2歲的幼兒

寶寶在邁入1歲之後,基本上能夠聽明白大人之間的對話,而且還能夠說出一些比較簡單的詞語。

而患有聽力障礙的寶寶,在這個階段對於說話聲反應相當遲緩。

四、2歲以上的孩子

2歲以上的健康孩子基本語言能力發育良好,他們一般都能夠用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如果孩子遲遲不願意表達自我的想法,對大人們的指令沒辦法作出反應,而且喜歡將電視聲音或音樂開得特別大聲,都有可能是聽力障礙。

孩子聽力障礙如何預防

一、孕期保健

避免新生兒出現聽力障礙,孕媽要做好孕前後期保健。

50%的聽力障礙者都是先天性因素導致的,因此準父母在生育之前要做好婚前檢測。

同時準媽媽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避免接觸汞、鉈、苯等有害物質。

二、預防嬰幼兒耳部感染

新生兒的聽力障礙可能是先天因素,但嬰幼兒出現聽力障礙可能是後天因素影響。小孩子的耳咽管相對較短,容易被細菌侵入。

因此在吐奶或者嗆奶時,帶有細菌的奶渣很容易通過耳咽管進入到中耳,所以寶媽們在餵奶時要保持正確的餵奶姿勢。

同時,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注意不要讓汙水流入耳道,防止中耳炎的發生。

其次,避免外界刺激。

家長們切記不能隨便用耳勺、棉籤以及火柴棍等物品幫寶寶掏耳朵,這樣很容易損傷寶寶的耳道。

其次,少帶寶寶出入歌舞廳之類的噪聲較大的場所,控制家裡電視的音量,避免過大的音量導致寶寶出現耳鳴、耳聾的症狀。

孩子聽力篩查要重視

其實,關於孩子“聽力篩查”不通過的家長,不必驚慌。

在正常新生兒中,兩耳出現先天性耳聾的概率約在1%~3%,而很多情況下,測試不通過的原因可能是周圍噪音、新生兒體動、或耳朵有分泌物等導致的儀器敏感。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多費精力為寶寶複查。

但無論怎樣,聽力篩查應該被家長重視起來。

畢竟,事實上,1歲以內的寶寶聽力障礙很難被家長髮現,又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對於聽力有障礙的寶寶,越早發現,越早干預,治療效果才越好。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給9歲女孩兒科普性知識,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