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為什麼要推拿?

秋分,意味著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

就像我們平日裡常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雖然實際上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但氣溫會逐漸降低,天氣越發寒冷。

1小兒推拿和節氣有什麼關係?

節氣本就是根據一年當中的時候、氣候、物候等的變化來制定的。

這也就是說,不管是秋分,還是寒露、霜降、立春/夏/秋/冬等各種節氣,自然界都會產生“氣”的變化。

而這“氣”的變化,也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

孩子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對於外界的變化也更為敏感, 所以節氣前後寶寶生病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

那麼,“節氣推拿"就可以根據特定的時令節氣,結合寶寶自身的體質特點,採用穴位推拿的方式,幫助寶寶的身體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它能夠調和“天”、“人”之間的陰陽,最大限度地調動身體的潛能,以應對環境變化,抵禦疾病,有助於防病保健,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2為什麼要秋分推拿?

從“長夏”到“秋收”,人體代謝由快速轉變為緩慢,秋燥也從白露的“溫燥”轉變為秋分的“涼燥”。

在加上秋分的空氣溼度較大,以及一整個苦夏的煎熬,厚味油膩的飲食,很多人的脾胃功能往往都會比較虛弱。

而中醫上又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會讓身體內部產生溼氣。

其次,如果寶寶吃太多生冷瓜果,引起脾壓力加重,也會影響水氣在體內的迴圈運化,導致水氣滯結在體內形成溼氣。

再加上前段時間的秋老虎天氣,中午的溫度可以說和夏天沒差,寶寶可能吵嚷著吹空調、喝冷飲,由此而產生的寒氣都被秋燥帶入體內,寒氣傷脾,造成溼氣。

那麼秋分的調理,就應當側重於脾胃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寶寶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

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粘連在馬桶壁上,很難衝乾淨或者經常便祕。

舌頭邊緣有鋸齒或有白白的舌苔時,那就說明體內溼氣鬱結了。

每天早上起床犯困,明明前一天晚上睡得很早,第二天喊孩子起床上學的時候,仍然很沒有精神。

秋分養生,應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養陰潤燥的同時,還要注意寒涼漸重。

中醫上講“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也就是說寒氣雖然無形,但侵入到人體後就會變成有形。 身體受寒後會引起氣血凝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整個人都會不舒服。

抵抗力弱的寶寶呢,常常會手腳冰涼、消化不良,或是腹瀉、胃痛、腹痛等,甚至引起外感風寒感冒。

這個時節進行推拿,要從“祛溼、散寒”兩個方面來考慮,讓孩子儘快適應節氣的轉變,提前讓臟腑執行,抵抗燥邪風寒的入侵。

秋分祛溼推拿

寶寶如果體內溼氣過重容易患腸胃不適、面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

1、補脾經——寒溼困脾

操作者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夾住小兒左手四指,再以拇指與中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後,直推小兒脾經穴,從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

要注意,不要推到掌根,推200次,單方向直推,不宜來回推。

2、逆運內八卦——寒溼困脾

手掌面以掌心內勞宮為圓心,內勞宮到中指根中外1/3交界處為半徑所作圓周上的八個點,從小魚際起按順時針排列依次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用拇指端運,則為運內八卦,從艮宮起以逆時針的方向旋運至震宮止,稱逆運內八卦,150次。

3、推三關——寒溼困脾

使寶寶手心向上,用指腹沿小臂外側邊緣,從腕側直推向肘側,200次。

4、補腎經——寒溼困脾

自掌根推至小指尖,150次。

5、揉中脘——寒溼困脾

用指端揉或大魚際揉,前正中線臍上4寸的中脘穴,150次。

6、摩腹——寒溼困脾

順時針摩擦3分鐘

7、清大腸——溼熱蘊脾

用指腹從虎口到指尖向外直推,200次。

8、退六腑——溼熱蘊脾

使寶寶手心向上,對靠近肚子的那一側小臂,用指腹從肘橫紋推向腕橫紋,由內向外推150次。

秋分散寒推拿

驅散外感風寒:通俗點就是受涼後引起感冒、咳嗽、嘔吐,腹瀉等

1、列缺穴——發汗解表,醒神開竅

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在腕窩兩側兩穴用力拿捏。

2、一窩風——溫中散寒,通竅

操作者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

若是寶寶有感冒的症狀,則可以搭配平肝清肺手法;胃寒嘔吐則搭配清胃經;腹瀉搭配清大腸來緩解調理。

3、外勞宮——溫裡祛寒,止痛

操作者以拇指或者中指指端對外勞宮進行按揉,這個穴位對於寶寶受寒引起的腹痛、腹瀉、胃脘疼痛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秋分日常養生

飲食調養

秋分時節,仍然是溼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寶寶抵抗力下降,飲食上就要注意多吃些溫食,不偏食。

胃喜暖而惡溼寒,對於那些生冷寒涼的食物瓜果,要儘量少吃,但可以多吃些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除此之外,寶寶每天的飲食要定時、定量。

你知道嗎?從2018年開始,秋分就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了。

春捂秋凍?因人而異!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是在講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

但對於體質虛弱的寶Bora說,早晚溫差大,很容易寒邪侵入體內,導致感冒流涕。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暖,早晚多穿一件小外套,夜間入睡後要蓋好被子,以防止腹部受涼,誘發感冒、腹脹、腹瀉等秋季多發疾病。

#養生#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當年那批緊跟政策“要二胎”的家庭,5年過去了,有人歡喜有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