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多認為父母無法理解自己,和父母無法溝通。同時,很多青春期學生的家長也苦於無法與自己的孩子有效溝通。據了解,青春期的學生在著裝、教育方式、業餘愛好、手機使用、課外讀物和隱私等多方面都和父母存在分歧。本該是家庭教育重要基礎的溝通,現在卻成為了問題。

為什麼孩子總是情緒火爆?

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大腦的發展。

腦幹,這是我們的大腦決定生理反應的部分,比如逃跑、戰鬥、原地不動……

中腦,視覺與聽覺的反射中樞,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動,均受中腦的控制,它主要進行情感觸發、儲存與記憶,處理人的基本動物性,比如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受到攻擊要麼逃或者戰,我們稱之為“動物腦”。

前額皮層,它掌管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管理、靈活性、直覺、社會認知、自我意識、邏輯分析等。前額葉不參與部分記憶功能(工作記憶等,如記電話號碼),主要負責高階認知功能,比如注意、思考、推理、決策、執行任務等,這是人類與動物最顯著的區別之一。

當我們很理智的時候,我們會進行邏輯判斷,社會交往,形勢分析,情緒管理......我們大腦理智的那部分就像一個蓋子,緊緊地關著我們人類的動物本性。一旦我們的情緒爆發時, 我們的大腦蓋子就會被開啟,動物本性完全曝露,我們的行為就會以動物腦為主導,不理智,情緒化等。

這時我們沒有能力去調控自己的情緒,也沒辦法恰當地處理人際關係,通常也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有不妥。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在爭吵時經常說出許多非常難聽的傷人的話,事後自己也非常後悔,要知道這個時候是自己完全不受理性控制的時候,是“原始腦”和“動物腦”在發揮作用。

從進化上來講,前額葉是最晚發展的皮質結構之一,人類的前額葉約佔大腦皮質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直到25歲左右才漸趨成熟。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是如此情緒化。

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化的時候,對著父母板著臉或者大聲說話時,父母也會情不自禁地板起臉或者大聲對罵。此現象即心理學的映象原理:當一個人預測他人的行為,理解他人意圖時,他通常是按照自己的價值和習慣,把對方看作鏡子中的另外一個自己在行事。當大人看到孩子發火,孩子的大腦蓋子掀起來了,因為映象源裡,大人的大腦蓋子也掀起來了。於是兩個人開火,這火越吵越烈。所以,這時候,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避免說話!當家長平靜下來了,孩子也會平靜下來。

用正向、積極地眼光

看待孩子

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是積極上進的、想要快樂成功的、擁有一系列資源的、所呈現的問題大多也是發展性的,他們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讚賞、鼓勵和安慰。在溝通時,改變自己的感受和話語,尤其是面對學習問題時,當我們幫助孩子一起尋找用過的有效方法、採用正強化的讚許方式,孩子的信心提升了,親子關係也會促進。

覺察、傾聽並接納

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表情、動作和語言都在告訴我們他此時的感受是什麼。接納這種情緒下孩子的表現,接納這些表現可能引起我們自己的反應,接納自己在這種情緒下的壓力。可以用“我/你感到(情緒詞)因為(陳述事實)你希望(尊重孩子的方案)”這個句式來表達對孩子的共情。

換位思考理解

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非理性的評判只會加劇矛盾和衝突,讓自己平靜下來,耐心地傾聽,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走進孩子的心裡;用角色交換的方式來幫助自己體會,即和孩子換一個位置,注意物理空間上也儘量置換,這樣讓整個人進入孩子的角色,會更容易體會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孩子、理解孩子,我們的迴應會很溫暖很貼心,不會只是理性的和建議,而是在情感層面真正發揮陪伴安慰的作用。

採用共情性溝通

共情和自我暴露能很快拉近青春期孩子和家長的距離,可以消除孩子內心的防禦和擔心。

例如:我在學校裡和好朋友吵架了,心情很鬱悶。

家長A

我很早就和你說過吧,你這種臭脾氣不改,在學校裡肯定要吃虧。你也不想想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有什麼資格鬱悶?

家長B

和好朋友吵架,遇到這種事情很多人都會心情鬱悶的。能告訴我,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孩子會更願意和哪位家長說心理話呢?

顯然是家長B。

家長A或許是出於對自己孩子的了解說的這番話,但是卻不利於後續溝通,屬於典型的“尬聊”。家長B在共情的基礎上,用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孩子傾訴,開啟了溝通的一扇大門。

6個有效溝通小技巧

孩子情緒安撫下來之後,我們還需要做出一些正面迴應,讓孩子知道我們始終關注孩子、陪伴成長。如何有效溝通?下面跟大家分享6個小技巧:

啟發式提問

發生了什麼事?你的感受是什麼?你的計劃是什麼?在面對挑戰時,通常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並渡過難關。

非語言的關心

避免說話或者說太多不必要的話。有時候一個微笑,擁抱或者非語言動作就可以有效地溝通。

鼓勵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時,先不要急著責備他。而是要去引導他,讓他明白從錯誤中學到什麼。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如果不方便當面說,可以給孩子寫張便利貼。我們家爸爸和兩個孩子都非常喜歡收到便利貼。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只有人們感到自己被別人喜歡和接受時,他們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尊重孩子

給出建議之前先得到孩子的允許:“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嗎?”

和善而堅定

從始至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態度和善,不批判,不給孩子或他人貼標籤。

照顧好自己

有時候看到孩子有情緒,父母的情緒也會上來。如果覺察到自己有情緒,父母可以先暫時離開孩子,平復自己的情緒,再回去和孩子溝通。

當健康的親子關係成為父母關注的焦點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我們重視和他的關係。一旦孩子明白這一點,你們之間的信任就會開始發展。隨著信任的增加,關係的健康度也會增加。而且,隨著關係健康的發展,我們的孩子就開始敞開心扉,讓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中更深層的領域。

01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最偉大的10個教育法則,越早看到對孩子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