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書籍之於精神,就好比糧食之於軀體,都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營養。而不讀書的孩子,輸掉一種精神能源,隨著閱歷的增加,你的體會越來越深:缺少這種能源,人生後勁不足。

今天,我們來說說讀書這回事!

孩子為什麼要從小讀書?

美國的研究者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都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是:一組孩子的父母在過去兩年內每週5次與孩子一起閱讀,而另一組則沒有。

實驗者讓孩子講一個與自己有關的生活故事,並假裝給洋娃娃講故事。結果發現:有親子閱讀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而且他們會更多地用到書面語。

神經學家發現,大腦並不會直接演化閱讀。因此,說話是本能,把一個孩子置於正常的語言環境,即便沒有人特意教,潛移默化之下Ta也會說;但閱讀是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如果沒人教他閱讀,他並不能自己學會。

無論多麼淺顯的書,遣詞造句都不同於口語,而且會用到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是一種更富條理性和組織性的語言方式。

隨著孩子讀的書越來越多,他們會慢慢地注意到語言中所蘊涵的邏輯性與語法結構。我們通過語言進行思維,語言越多,隨之思維就越清晰。

那些喜愛大量閱讀的人,在分析問題、陳述問題和學習知識的時候,往往比不讀書或讀書少的人快得多。

然而讀書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閱讀更是獲得快樂和內心世界的豐盈的方式。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胡適先生認為有三點可以講:

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

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

孩子,什麼阻礙了你讀書?

我們常聽到家長抱怨,“不是我不給買書,孩子都不喜歡看書,我買來有什麼用?如果他喜歡看書,我砸鍋賣鐵都會給他買書,這事不怪我啊,我也發愁著呢!”

那麼孩子真的這麼不愛讀書嗎?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身邊存在著“阻礙自己閱讀”的因素。“我明明很愛看書,只是很少有時間和環境讓我看書”成為大多數孩子的心聲。

在被問到是否喜歡閱讀時,74.85%參與調查的孩子都認為自己喜歡閱讀。但在回答“阻礙你閱讀的原因是什麼”時,有34.63%的孩子表示“不知道看什麼書”,20.89%的孩子認為“爸媽推薦的書枯燥難懂”,9.35%的孩子表示“周圍沒有讀書氣氛”。

在問到“你對閱讀的期待是什麼”時,53.98%的孩子希望“讀自己喜歡的書”,43.34%的孩子希望“多些閱讀的時間”,39.61%的孩子希望“學校常舉辦閱讀活動”,39.42%的孩子希望“爸媽也要多閱讀”。

如果我們的學齡前培養的重點,能夠放在讓孩子獲得閱讀的快樂上,幫助孩子逐漸開始愛上閱讀,我們才不至於本末倒置,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其實,當我們遇到這些問題,甚至可以什麼技巧都先放一邊,什麼方法都先忘記,只要牢記這一點:我希望孩子不管處在哪種情況下,都可以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有了這個初心和念想,加上一點點技巧,快樂閱讀一定不成問題。

很多家長都問過類似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

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但是,確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01

孩子看的書和應該看的書不是同一種書

古人曾經說“開卷有益”,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但必須要在良好的閱讀環境前提下。很顯然,現在不具備這個條件。

為什麼古人可以把文字駕馭的那麼好,寫出那麼優美動人或是氣勢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讀的書不一樣。

古人在幼年的時候,不僅紮實的掌握了漢字書寫和應用方法,且對歷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識有了很全面的學習,這就是基本功。所以舊時的孩子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閱讀障礙”。

但現在的啟蒙讀物是什麼呢?不否認很多兒童文學讀物是非常好的,但悲哀的是,大部分所謂的“兒童文學”,粗製濫造、毫無營養、害人不淺、騙人騙錢。

另外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關於“四大名著”。很多家長,到了孩子六年級,甚至初中後,還是讓孩子看一些兒童版的四大名著,每次看到、聽到這樣的情況時都痛心疾首,這真真是在毀滅孩子的閱讀能力啊。

家長給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書中有很多封建糟粕。家長的初衷無疑是善良的,但是“四大名著”其實本身就是白話文了;孩子的閱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於孩子在剛開始閱讀時接觸的是什麼水平的文章。這就像游泳一樣,嬰兒是天生就會游泳的,但如果長時間沒有接觸過水,長大後這種本領就喪失了,還要專門再去學習游泳才能恢復這個技能。

第二,知識的更新迭代確實是很迅速的,但我們要記住那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這個問題並不明顯,誰敢說自己的寫作水平勝過《史記》、《資治通鑑》?

而且,我們要知道,沒有任何一本書是完美無瑕的,中外的經典與名著,都是眾人、幾代人甚至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且經受住了歷史長河的檢驗,方能流傳至今。所以,閱讀名著,才是真正的“讀書”。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那麼熟讀《貓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變化和積極的影響。

所以第一個問題出在,孩子看的書,和應該看的書不是同一種書。

02

讀得太浮,沒有沉下去體驗

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請注意這個“破”字,讀破的意思就是要把書讀熟,要消化。如果沒有這個“破”字,只是讀書萬卷,恐怕杜甫也未必會成為下筆有神的詩聖。

語文學習一定要重積累,把真心喜歡的詞句,一定要通過某種方式積累下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錄,但量絕不可太大,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就沒有做到讀轉寫的第一步驟,後面的基本都是失敗,簡言之:要動手。

讀書,之所以能夠讓他感到快樂,是因為裡面有幾樣東西是會讓他的內心世界豐富的。

淺層的是格局、技法、辭藻等等;

深層的是知識、情感、思想等等。

淺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讓他想想,讀了這本書,你覺得是學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視野和眼界。還是說裡面的人物、情節、情感深深打動了你。這樣,讀了這本書,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體驗”,而非“隨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愛讀動物書,讀了一小時,茶歇的時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個情節,這動物為什麼你喜歡,因為長得可愛還是什麼?哪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媽媽看看,哦,是這句啊,我建議你就把這一句話寫一寫,或者看了一篇童話,有很多擬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讓他說說,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讀書,能這樣仔細地咀嚼,那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律,文章中好的語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裡。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不就溝通了嗎?

03

積累書面語言,去語言環境中學習吸收

剛出生的孩子,不會講話,只能哇哇叫。後來他天天聽爸爸媽媽講話,聽周圍的人講話,也就慢慢學會了講話。印度有兩個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長大,後來被獵人抱回來,發現她們只能像狼一樣地叫,不會講話。這說明,人不是天生就會講話,人的語言,是從一個語言環境中,漸漸學到的。

這是講的口頭語言,作文使用的書面語言也是這樣,積累書面語言,同樣需要到一個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吸收。這個語言環境到哪裡去找?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向你敞開著。但是,只是讀一讀、看一看還不行,記不住,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需要做到熟讀背誦。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會在規範的語言環境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病句便可以漸漸地少了,乾癟的語言便可以漸漸地豐滿起來。而且,在不知不覺之中,你會受到你所喜愛的那一類文章的薰陶,使你的作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特點。

我們都是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亂墜”謀篇佈局的技巧“銘記在心”,但看到了個東西,想表達自己的感情,卻張口不能言,為何?沒詞兒唄。同學們如能抓緊記憶的黃金時代,在大腦裡儲存一二百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裡沒詞兒了。

04

不善於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

不善於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識的營養,這也是多讀而不善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對一個事物,認識透徹,感情充沛,知識豐富,材料充足,便能順利地寫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對這個事物既沒認識,又無感情,知識貧乏,材料不足,是寫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來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蠟。這說明思想認識和知識水平對於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的思想和知識從哪裡來呢?當然,主要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從實踐中來。但是,宇宙是那麼廣闊,歷史是那麼悠久,什麼事都要事必躬親是辦不到的。如果一個人的視野,只侷限於直接見聞,僅僅是從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那點點材料了解世界,那麼,他的知識一定很貧乏,認識一定很膚淺,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會豐富。這就需要通過讀書,吸取知識和思想的營養,積累寫作的原料。

在讀書的過程中,擴大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感情,再提筆作文,自然會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讀書學到的語文知識,轉化為熟練的寫作能力,要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溝通讀和寫之間的渠道是一個“慢功”,不能操之過急。只要在多讀的過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積累,給“寫”打下堅實的基礎,你就能達到一個多讀而善寫的境界。

05

任何興趣都來自於自我感知和外在肯定

孩子的興趣,或者任何人的興趣都來自於兩方面:自我的感知與外在的肯定。像積累這樣的事,如果沒有很好的“輸出口”讓他嚐到甜頭,積下來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評,那他很可能就沒有興趣了。

西方管這個叫“任務教學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法。任務只要適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

孩子被讚揚(但這個讚揚不要是泛泛的,不要說“你寫的真好”等等,要具體的誇獎,比如說“兒子,你這段比喻的修辭寫的真生動,讀你筆下的小貓,媽媽感覺都親眼看見它了”),然後他自己如果能繼續做到我說的“破”和“吸”,他自己對文字,文學,文化本身的理解會不斷深入,他的參與感和悟透感就會越來越強,到了那個時候,家長們也就不再會為孩子的閱讀與寫作而擔心了。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不能只顧眼前的苟且,看的遠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然而,我們知道,教改後考察大量語文的超綱內容、考察全科素質成為標配,臨時抱佛腳沒有指望,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必須功夫在平時,而且是苦功夫。

暑假已經到了。平時總說課業重、時間少, 那麼,這個暑假一定是孩子實現彎道超車的絕佳時期!

趕緊制定一個暑假讀書計劃,帶領孩子一起充電吧!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人崩潰大哭,11歲男孩不肯寫作業,手機被砸後從12樓跳下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