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天氣漸漸冷了,今天也是國慶節之後還算暖和的一天。索性帶兩個孩子來白鹿倉逛逛。

有很多紀念館、特色街、美食,最多的還是孩子可以玩的地方:碰碰車、旋轉木馬、空中飛機、冰雪海洋館……

孩子玩的很盡興,最後在民國街坐了火車。下車的時候看見一個賣冰激凌的,女兒眼睛直直地盯著,知道她想吃,但是感冒剛剛好。告訴她咳嗽剛好就不要吃冰激凌了,等天再暖和一些買給她吃,女兒也欣然同意了。

突然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子大聲哭了起來,原來小朋友也想吃冰激凌。只聽見媽媽大吼著說:“昨天才不拉肚子了,今天不能吃冰激凌,你哭也沒有用”。

孩子繼續嘶聲力竭的哭,媽媽顯然更生氣了,繼續義正言辭的拒絕,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小朋友撒潑打滾躺到地上更是哭的厲害。

我們趕路回家,哭聲漸遠,也不知道最後這位媽媽堅持了最初的決定,還是向孩子妥協了?

很多家長朋友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哪怕家裡的玩具車有一大箱,孩子看見商場的玩具依然要買買買,如果拒絕的話,孩子就開始了真正的表演——撒潑打滾倒地躺。

在家裡我們尚且還能淡定地任他們去哭,但是在外面,往往會覺得尷尬丟面子。

那麼,要想改善這種情況,首先家長應該深思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家長的縱容

尤其是孩子在三歲以下的時候,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必要給他們設定條條框框,等大一點能聽懂了自然就能改掉這些壞毛病。

網路上有這樣一句話“你的孩子你不教育,別人會替你教育”。家人覺得是小毛病,縱容孩子任性,那走出了家庭,誰會來替父母包容這些嬌縱的壞習慣呢?

“隔代親”以孩子為中心

中國家庭,大多數還是父母工作掙錢,老人發揮餘熱幫忙照顧孩子。都說老人要把當初對子女的嚴厲缺憾彌補到子女的孩子身上,導致孫子孫女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存在。

如果子女反駁這種教育方式,有的老人還會威脅“有本事你自己帶”,大有撂挑子不幹了的架勢。這樣也就導致孩子更加為所欲為。

經濟條件好,孩子有求必應

相較於家長小時候來說,現在孩子的條件好了十倍百倍。家長很能理解那種想要又得不到的感覺,既然現在自己有能力了,那就全都滿足孩子。

雖說父母辛苦奮鬥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孩子,但也不能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就全部答應。看著弱小的孩子躺到地上叫不起來,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又氣又心疼,覺得束手無策。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對每個孩子來說,大人的認可就是愛,不認可就是恨。”

但是,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愛孩子也要給孩子制定規則,撒潑打滾不是破壞規則的理由。聰明的父母通常會做到這5點,撒潑打滾的壞習慣也就遠離孩子而去了。

孩子慢慢長大,就應該做一些約定,提前制定規則

有一位家長的做法特別好,孩子兩歲開始,就會告訴他每週可以自己選擇買一個玩具或者繪本,並且約定在一個價格之內。

平時呢,父母也會在節日或者覺得有用的東西主動給孩子買。剛開始孩子看見喜歡的玩具也想要會鬧,但是父母不妥協,慢慢的孩子也就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並且一直遵守這個規則。

有時候隔代教育無法避免,但是”隔代親”也要注意分寸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的孩子都比較跋扈,尤其在外面欺負了別人,長輩不但不道歉還會護著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想要買什麼玩具,都是大手一揮買買買,真可謂是掏心掏肺。

這個時候,就得要孩子的父母來勸說自己的父母了。愛孩子可以,但是不能溺愛。尤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定要聽取正確的意見,不能覺得在愛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抓住可教時刻

現在的孩子都離不開網路電子裝置,我們不提倡孩子看電視看電腦,但是有時候也可以適當的看一些寓教於樂的小動畫。

如果有孩子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撒潑打滾的話,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讀繪本講故事的時候亦然。

記錄孩子當時的行為,回放給孩子自己看

有一次晚上八點了,女兒還要下樓找小朋友玩。告訴她時間太晚了馬上要準備睡覺了,而且天黑了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怎麼說都不聽,只是一個勁的哭。

沒辦法,就告訴她自己哭,什麼時候不哭了再來好好說話,並且偷偷的錄了她哭的視訊。等到她不哭了,讓她看了自己的視訊,自己嘴裡說著“原來哭真的不能解決問題”,還說著“哭的真醜”,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在小的時候,不能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一會說要這個一會說要那個,他們可能只是覺得新奇。父母就需要判別孩子的這種行為,到底是想要什麼,並且漸漸的教會孩子能夠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美國育兒專家卡帕卡說:家長越急躁、惱怒地面對孩子,孩子的牴觸情緒就越強烈,越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就如同我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想要做的事情父母極力反對的話,我們就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反抗,可能明著來,可能偷摸的來。覺得父母既然不理解我們,那我們就自己做好了。在叛逆期的時候猶勝。

雖然孩子還小,可能還不能說出對我們反抗的話語,但是也會用行動來反抗我們,就像達不到目的時候,如同“戲精”附體撒潑打滾。

那我們作為父母,就應該要做到不急躁、不打罵,但是也不能妥協,更不要在意外人的看法。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總比以後解決更多的麻煩容易多了。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讓幹啥非幹啥,孩子的反叛期,媽媽不如嘗試“逆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