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美國著名的育兒專家、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還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可怕的兩歲》。在書中他指出:這一時期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一個重要而奇妙的階段,並且父母的引導和態度能夠直接決定這個時期是好還是壞,如果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那麼這將成為孩子人生中的轉折點。

正在經歷這一時期的我感覺太發言權了!葵仔2歲半,感覺我已經熬了一年了。從他第一次哭鬧一定要做一件事情開始,我就知道“可怕的兩歲”來了。之後我都儘量滿足他類似的合理要求,也在他做事情成功後儘量給予讚賞。

不過不得不說,這一年中孩子的進步確實是很大的,而我們的親子關係也是越發加深了。當你找到一種對的親子相處模式之後,你會發現一切在慢慢變得順利。但是對於孩子很多時候的無理取鬧、撒潑打滾,一定要及時合理引導,這也是我認為兩歲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媽媽最頭痛的問題——為何兩歲左右的孩子脾氣會變壞?

1

自我認知在提升

一歲之前的孩子對於外界和自我是沒有概念的,他們認為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

到了將近兩歲的時候,孩子對於自我開始出現了新的認知,他們開始發現自己並不能掌控一切,外界的人和物體是不受自己控制的,這常常讓此時的孩子情緒失控。

教育家蒙臺梭利也提出:孩子在出生後,會開始形成心理胚胎,3歲之前是心理胚胎形成的關鍵時期。

因此兩歲的孩子愛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經常失控這些都是孩子心裡認知發展的一個正常表現。

▲在沙發上搬凳子搭橋

2

處於秩序敏感期

之前的文章裡提到過孩子執著於親自做某件事情,比如自己開門,自己倒水,自己穿鞋等等,這些行為在大人眼中可能是無理取鬧。

其實這是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的一種表現,還有很多孩子看到父母換新衣服會哭、不許玩具移動位置、穿衣服必須按照順序等等,也都表明秩序敏感期已經到來。

孩子在這個時期會通過對外部物體的固定秩序來形成內心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如果秩序被破壞了,會讓這時的孩子內心極其慌亂,甚至感到不安和焦慮。傅首爾曾經說過,吵架是為了維護心內秩序,而孩子們則是用發脾氣和哭鬧的方法來表達秩序破壞的不滿。

▲每次路過一定要走這個石板路

3

不能正確認識和掌控情緒

孩子動不動就莫名其妙地發脾氣,非常愛哭,甚至哭到撕心裂肺,這些行為其實表明孩子並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

當他們感受到壞情緒時,由於語言表達能力還跟不上,所以也很難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這時父母不能理解孩子,那麼孩子將會覺得更加委屈,然後就會用更激烈的行為來釋放內心的壓力。

比如兩歲的孩子想要學著大人來洗衣服,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孩子肯定做不好,弄得滿身、滿地都是水,孩子此時已經能夠感受到挫敗,內心已經有些難過。

如果父母這時候來斥責孩子,說孩子太胡鬧,孩子的難過就會轉為憤怒,然後開始用大哭大鬧來發洩心中的怒火。

面對這個決定孩子脾氣的轉折點,父母如果採用壓制、忽視或者縱容的方式,都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不良影響。有些成年人脾氣暴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從小沒有得到正確的情緒引導。從小不會正確地對待不良情緒,長大了脾氣也不會好。

那麼父母在這個階段應該怎樣做呢?

1

妥協、縱容要不得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分享過這樣一個面對孩子發脾氣的正確做法,當孩子因為無理的要求而亂髮脾氣的時候,比如到了外面非要買一樣玩具,而家長認為這個要求並不合理,那麼就不能隨意妥協。

這時候孩子如果哭鬧,家長要把孩子帶回家,然後一個人面對孩子,做到不打、不罵、不講大道理和不走開,然後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的無理取鬧是沒有用的。一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如果要求不合理,再鬧也沒用。

2

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當孩子因為秩序感被破壞而發脾氣時,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要先穿上衣再穿褲子,那麼父母就按照孩子的順序來做,孩子的玩具、書本,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擺放。父母的理解,能帶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那麼這個階段就能更順利地度過。

3

把命令換成選擇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而孩子不願意時,就應該改變一下溝通的方式。

比如孩子不願意洗澡,那麼父母可以這樣說:“寶寶你待會兒洗澡的時候可以玩你的玩具,你是要玩小鴨子,還是給娃娃洗澡呢?”這樣孩子有了選擇權,又會覺得洗澡是件有趣的事,自然就會停止反抗。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看看母乳餵養的章子怡,再看奶粉餵養的趙薇,現在兩人差距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