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哈佛研究: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娃長大越聰明,家長別瞎勤快

哈佛大學研究兒童心理學教授理查德,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

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娃長大越聰明,家長別瞎勤快,父母要鍛鍊的寶寶的一些技能,正確引導和教育寶寶的心理和身體的成長。讓孩子大腦受到更多外界的"刺激",寶寶頭腦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也就會便變得更加聰明。

如果孩子是有形狀的,那一定是不規則的,孩子剛生下來對世界特別陌生,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並且不受世界規則的約束,從不會循規蹈矩、墨守成規。

在大人眼裡,孩子就像一個小惡魔,走到哪裡哪裡就凌亂不堪,尤其是2-3歲的孩子,弄亂也就算了,還不讓人幫忙收拾。

多數家長這種時候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不是責怪就是罵,孩子將家裡弄得越亂,說明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越強,大多數名人的家中都是亂糟糟的,尤其是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孩子就越聰明。

桌面亂

如果說看孩子寫作業是件讓人頭痛的事,那看到孩子桌面亂糟糟簡直是痛上加痛,由次我實在忍不住,就大吼桌子弄得那麼亂能寫作業嗎?到時候找東西都找不到。

意外的是往往我說一遍就起效的事,這次說第二遍還沒見孩子有所動作,我就氣不打一出來,準備過去自己收拾,可卻被孩子攔了下來,並且認真的對我說:東西放在什麼位置我都記得很清楚,想用什麼馬上就能找到,叫我不要收拾。

經過那次我就明白,其實大人眼中的“亂”,並非真正的亂,而是孩子的自我擺放方式,家長如果收拾乾淨恰恰打亂了孩子的擺放規則,導致孩子產生記憶紊亂,不僅影響孩子記憶力,還耽誤孩子學習效率。

經濟學家蒂姆 哈福德在《混亂》中說到,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整齊,書籍整齊陳列、水杯文具擺放得規規矩矩,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

客廳亂

孩子的童年絕大部分都是在客廳度過,因為客廳往往是玩具堆放的場所,正因如此,客廳也成了媽媽和玩具的“戰場”,玩具擺放的到處都是,剛收拾完又被孩子翻出來,簡直是媽媽們的噩夢。

大多數媽媽心裡都是這樣想的: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忍住,忍住……誰讓自己收拾殘局的速度,不如小祖宗破壞的速度呢。

可你知道嗎?有時候房間雜亂,並不是件壞事!

有這樣一個心理故事:一棟房子開始被熊孩子打破一扇玻璃,沒多久,房子所有的玻璃都被砸破了。

後來房子換了主人,新主人把玻璃全修好,熊孩子又來光顧,砸碎了一扇玻璃,而新主人馬上又將玻璃修好,當看到嶄新的玻璃時,孩子們感到很愧疚,從那以後再沒有第二個玻璃被砸破。

假設孩子房間每天都被收拾的整齊無比,所有東西都像是博物館展覽一樣擺放著,在【破窗效應】的心理作用下,無論是書本或者是玩具,孩子都會很少去碰,因為孩子不願意打破這一份整潔。

其實收拾玩具、收拾房間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是拒絕家長“干涉”的,做家長的強制要求孩子只會適得其反,時間長了孩子不僅不會去碰玩具,還會對家長產生距離感。

臥室亂

孩子天性愛玩,睡覺多少會有些不安分,臥室的雜亂正說明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愛玩,拿被單當披風,拿枕頭當坐騎這都是想象力的體現。

如果想讓孩子更有秩序感,那麼就保持乾淨整潔的環;

如果想讓孩子【不走尋常路】,房間亂一點也無可厚非;

孩子的童年本該無拘無束,我們要做的就是,不限制,給孩子騰出“自由空間”,在保證孩子安全成長的前提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導孩子學會自己“整理”,養成良好的習慣。

了解情緒、表達情緒、解決情緒才是培養高情商的基礎,不過,6歲之前的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年紀輕輕的他們獲取知識的捷徑就是故事,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教會孩子自己整理很簡單,媽媽們就是缺一個引導的機會,《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兒童繪本》就能幫助你引導孩子,通過生動的小故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親身測試絕對管用。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裡面的故事引導孩子吃飯、刷牙、洗澡、睡覺、拉粑粑等等這些基本行為,還會教孩子應該有禮貌,要排隊,要說你好,學會交朋友等等的情商啟蒙。

88元全套3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3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里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長肉不長個,可能是餓的!學會怎麼吃,讓孩子輕鬆再長1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