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鳴鳴快3歲了,在家總喜歡黏著媽媽陪他玩,讓媽媽“不堪重負”;天天6歲了,家裡有積木、拼圖等很多玩具,可他玩一會兒就會找爸爸媽媽,很黏人……不少家長很困擾,為什麼孩子不能一個人獨自玩呢,只要跟孩子待在一起,根本沒時間做自己的事。 其實,要父母陪著玩是嬰幼兒甚至10歲以內孩子最正常的心理需求,目的是為了汲取未來“獨立自主”的心理營養——安全感。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自然能獨自玩,因為獨立是人與生俱來的成長需求。孩子不會獨處,說明其心理髮育尚未發展到一定階段。為早早鍛鍊孩子實現這一跨越,國外很多媽媽都會給孩子設計“安靜遊戲”,刻意鍛鍊他們“自己和自己玩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有研究顯示,強大的獨處能力不僅能提升專注力,拓展想象力,鍛鍊自控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獨立性更強,更有能力面對挫折和困難,並冷靜處理。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這種能力,越早越好,最好從3歲後開始。給大家一些教育建議: 第一,父母要接納孩子尚不能獨自玩的事實,多觀察孩子的需求,儘量滿足他。有時,孩子需要的也許只是媽媽在身邊,因為這樣能讓他安心,也更有利於其安全感的建立。安全感夠了,孩子自然能更好地獨處。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妨靜心待在孩子身邊看著他玩兒。 第二,徵得孩子同意。和孩子商量事情,就要讓他知曉將要發生的事情,做好心理緩衝。比如玩耍或放學回家的路上,要告訴孩子“到家了媽媽要做飯,你一個人先玩一會兒,等我們吃完飯了,媽媽再陪你一起玩”。如此一來,寶寶就降低了一到家就和媽媽一起玩的預期,還可以間接慢慢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 第三,“不作陪”要說明理由。孩子提出陪玩的需求,家長不滿足,孩子就會哭鬧。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告訴孩子你的理由,比如要去做家務、要處理工作的事情等,並說明需要多長時間能回來。然後給孩子佈置一點任務,或是讀一本書,或是做一個手工,或者算一道數學題,總之讓他有事可做。這樣既能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也能一點點讓他學會獨處。 第四,不能為了讓孩子自己玩兒就給電子產品。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安靜,就讓他看電視,玩手機,這樣的傷害非常大。一是對視力及腦神經發育都不好,二是這種方式對鍛鍊獨處能力毫無幫助。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單獨玩時,家長要保證周圍環境的安全,防止出現吞食異物等意外;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應找機會單獨陪伴每個孩子;即使孩子能獨自玩了,父母也應每週主動抽時間陪陪孩子。

生命時報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開學後,兒童口罩如何選擇?這篇文章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