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兩週寫過一篇文章,講兩個孩子在地鐵上打鬧,媽媽說什麼都阻止不了他們。

在地鐵上,孩子玩鬧打擾身邊人,但講道理不聽,又不能直接把孩子帶回家的這種,該怎麼處理呢?

共情是一種特別好的溝通方式,但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除了地鐵上這種情況,相信你還會遇到很多“不知道怎麼辦了”的情況。

別的孩子來家裡玩,自家孩子卻不肯分享玩具,最後爭執不休;

剛學會走路就喜歡發脾氣,打人,答應了你後,下次還是會犯;

叫孩子起床刷牙吃早餐,儘量不催,結果他儼然一個老賴,能拖就拖,恨不得今天不去幼兒園

……

該做的能做的,基本都做了,孩子就是不配合。

老母親崩潰是分分鐘的事。

慕課君先來講講,地鐵上的這位媽媽是怎麼解決的。

她開始邀請孩子們和她玩手指加減法遊戲。

孩子們也很配合她,猜手指,算數。看來不是第一次玩了。

中途,媽媽還算錯了,笑聲連連。

看著吵鬧的畫面化作溫馨的場景,慕課君懸著的心也舒暢了不少。

勞倫斯.科恩說,遊戲,是孩子的語言,用他的語言,才能有效地讓孩子知道:我們聽懂了他的心聲,我們讚賞他的努力,我們相信他能合作。

用玩遊戲的方式治癒孩子的不良行為,不僅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同時彼此的關係也能更加親密。

“會玩”的父母,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

孩子最好的玩具是什麼?

布娃娃?變形金剛?拼圖積木?……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說起這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鄧超。

前不久他發微博“求助”:釋出會馬上要開始了,而他的指甲被卻塗成這樣。

這不是他第一次被女兒“捉弄”了。

▼被女兒扎辮子

▼堆樹葉“雪人”

慕課君看了差點笑噴,這一家子真的太會玩了。

鄧超說,自己獨特的育兒經驗,那就是陪孩子玩。會想出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一雙兒女從小就有滿滿的安全感,自信力、適應力、自控力都很強。

可能有人會說,你又拿明星來舉例子,平常人家才沒那麼多閒功夫呢。

那我們來看看尋常老百姓是怎麼玩的。

▼植物大戰殭屍

▼打地鼠

▼恐龍寶寶

看到了嗎,你陪孩子玩,他笑得有多開心。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陪伴孩子,更有甚者,大人一部手機,孩子一部手機。

省事省心。

他們經常給自己設限:

我不太會跟孩子玩,那是孩子他爸的的事。

我的孩子自己玩得很好了,不需要我跟他們玩。

殊不知,小時候不怕麻煩的父母,孩子長大了才省心。而小時候不花心思的父母,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再想彌補或者改掉孩子的壞毛病就很難了。

近年來神經科學的突破性進展,更加明確地解釋了孩子成長中的需求:

孩子從成人那裡需要的不是靜態的陪伴,而是動態的互動,尤其在遇到挑戰時,更需要成人主動提供恰當的支援。

這類親子互動遊戲,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能力,包括自信心、安全感、自控力和適應力等等。

玩,還能培養孩子在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馬雲曾經說:“我招聘了幾萬名年輕人,發現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些有出息的年輕人都特別會玩,特別調皮。”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用遊戲把掌控權還給孩子

相信不少朋友是被標題吸引進來了,用遊戲怎麼管教孩子呢?

育兒專家李巖老師,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孩子很磨蹭,每次出門前都要催半天……

最開始李巖老師是這樣說的:“這麼大個人了,怎麼就這麼磨蹭!能不能快點?”當威脅也沒有用時,他就會板起臉怒吼。

後來他才發現,嘮叨、恐嚇和訓斥,除了破壞親子關係,完全無法解決問題。

他只好設計了一個對付“出門磨蹭”的小遊戲。

他的孩子喜歡看《007》。

於是李巖老師每天催促孩子時,就會模仿反派說:“邦德先生,這次你死定了,哈哈哈。”

然後模仿機器人的聲音說:“自動爆炸系統已啟動,大廈將在60秒後爆炸,60、59...”

當他開始倒計時,孩子就進入了狀態:快速地穿上外套鞋子,背上書包,趕在60秒內跑出去……

他這才發現,跟孩子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不是說教,而是遊戲!

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跟他們成為真正的玩伴。

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孩子不肯起床,不肯刷牙,生病了不肯吃藥等。

其實,道理孩子都是明白的,只是大人叫她刷牙時才不肯。

而孩子反抗的,不是吃藥、刷牙的事兒;而是反抗被別人支配、控制的感受。

遊戲的魔法很明顯,在遊戲中,孩子的角色由“被動方”變為“主動方”,獲得了內心真正所需的掌控感。

童年時期能都獲得足夠的掌控感,是孩子發展自信心的重要基礎之一。

慕課君總結了一些常見的,孩子不肯配合的小遊戲,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01 刷牙:“齲齒大王”遊戲

情景:吃過晚飯,散步回來,催促孩子去刷牙!被孩子拒絕了: 我不要!我不要刷牙!

等孩子玩了幾分鐘。

媽媽就變成了“齲齒大王”,用一種可怕誇張的聲音渲染:“ 啊...我是齲齒大王,我要把你的牙齒都變成齲齒。”

然後張牙舞爪向孩子挪去。

這時候孩子揮著拳頭一邊喊著:“你走開,你快走開!”,接著撲到媽媽的懷裡。

媽媽繼續變聲說:“我最喜歡找那些不刷牙的人了,他們沒有我害怕的牙膏保護,我可以把他們的牙齒變成齲齒,嗷...”。

媽媽可以馬上神助攻讓孩子趕緊去擠牙膏刷牙。

娃立馬跑去洗漱間擠了牙膏含著牙刷跑出來在媽媽面前示威。

於是媽媽做出害怕狀:“什麼?這個孩子在刷牙了?我最害怕了,快點跑吧。”

娃很得意,一邊刷著牙一邊追了媽媽幾步。

這時候,你還可以說:“快點去漱口,把牙齒刷乾淨就不會有齲齒了。”

02 吃藥:大戰“細菌大王”

情景:孩子生病了,因為身體不舒服,鬧情緒,怎麼也沒法讓孩子吃藥。

爸爸扮演“細菌大王”,在孩子旁邊張牙舞爪地地說:唉,我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細菌大王,你們誰也別想打倒我!哼!

媽媽輕聲對寶寶說:我告訴你一個祕密,吃這個藥可以打倒他,你試試看。

3-4歲的孩子往往會覺得這個情景很有趣,於是會半信半疑地吃一小口。

此時“細菌大王”馬上痛苦地“哎喲”一聲,大叫:呀!不好了,什麼東西這麼厲害?

我的脖子卡住了!(暗示孩子吃了藥,魔法生效了,自己擊敗)。

此時孩子會因為覺得好玩而再繼續喝藥(媽媽要配合鼓勵),孩子每喝一口藥,“細菌大王”就配合表演腦袋疼、胳膊疼、眼睛疼,最後整個人暈乎乎地倒下了,被藥擊敗了。

這個遊戲通過讓孩子獲得“掌控感”,使孩子從“被動吃藥”變成“主動吃藥”。

讓原本可能會是一場因為鬧脾氣而結束的尷尬結局,變成歡樂開心的親子場景。

03 衝突矛盾:兩孩互相搶玩具

情景:小男孩天天請好朋友豆豆來家裡玩。天天剛買了一個新玩具,一個變形金剛,豆豆一進屋就看見了,就想拿來玩,可是天天也想玩,於是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是沒收,還是讓客人先玩,還是輪流玩?

無論哪種方式,都感覺是警察在執法。哪怕孩子表面平靜了,內心還是不開心的。

這時候,天天的媽媽就可以玩了一個“吵架女巫”的遊戲,就是扮演一個反面角色(一個女巫)。

不僅沒有勸孩子不要搶玩具,反而陰陽怪氣地挑唆兩個孩子“搶啊,我最喜歡看小朋友吵架搶玩具了”。

由於媽媽的表情和語氣就是一個十足的“壞人”,因此兩個孩子反而停止了爭搶,開始聯手對付壞女巫。

04 如何停止孩子的嗯嗯唧唧

情景:和孩子出去逛街,孩子喊累不想走,哀求你抱他。但你看到他只是有情緒,並不是真的疲憊時。

媽媽:“你說話的那種聲音,很像在踩剎車,它會讓你走得更慢,很久都回不了家,我有另外一種聲音,會像踩油門加油一樣。”

接著媽媽用最偷快的聲音說:“我行我行,我比路上的車還牛,我不怕苦也不怕累。”

他停止了哼哪,開始走,當他又開始哪抱怨時,媽媽就會說:“等一下,不要踩剎車,我們快到了,踩油門來加油。”

媽媽嘴裡發出油門的聲音,讓他跟著我做,就這樣他又繼續再走,在某一刻他停下來,頭一次用輕鬆的聲調說:“我需要體息一下。”

這時候你可以說:“太好了,加油站到了,我們來喝點水、吃點葡萄乾。

用這樣一種方法來告訴他,抱怨沒有用,愉快的聲音才有幫助,儘管那像是假裝出來的。

事實上,這種假裝意味著我們選擇了積極地向上去面對生活。

這樣制定規則,孩子才會聽

當我試圖總結一個公式,讓大家面對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都可以套用時,發現是沒有的。

想和孩子相處得更好,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每個成長階段的變化和特徵,了解他們的大腦發育情況,這會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孩子的行為。

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不當不是針對父母或是某一個人的而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像我有一個同事,她很清楚,孩子的每個發展階段特點。

孩子三歲了,需要建立規則意識,每天孩子要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於是同事就做了一個非常仔細的日常花花榜,裡面的事項包括,起床、刷牙、吃飯、上廁所自己提褲子等……

然後每天晚上來考核,做得好就發貼花,貼在榜上,做得不好就沒有。

這個花花榜不但鼓勵了孩子的良好行為,也讓孩子記住了每天要做的事情。

孩子對這個遊戲樂此不疲。

當然,這個遊戲最難的點在於堅持,每天晚上都要按時給孩子發花花,覆盤,想學習的媽媽記住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哦!

同事對遊戲力是這樣理解的: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你把自己放到跟她一個年齡,把自己也當個孩子就可以了。能不能解決問題是一回事,重要的是這樣大人自己不會很易燃易爆炸。

多學習,了解了孩子的發展與需求,給孩子設計一些遊戲相信並不難。

用遊戲10分鐘的時間,換來我們的好心情,很多時候比我們嘮叨催促講道理強多了。

經常有寶媽對孩子的各種行為感到焦慮,覺得做父母太累了,老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其實說白了,就是不了解孩子。

在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這本書中,關於建立規則的新視角中,提到了9點:

01 冷卻自己

頭腦不冷靜時,是很難建立有效的規則的,千萬別讓情緒成為教導孩子的動因。

書中提供的一個的自我冷卻的方法,就是與其他父母相互交流。

02 聯結

多數“行為問題”的根源,實際上都只是聯結的斷裂。聯結感良好的孩子更願意與他人合作,更能為他人著想。

懲罰只會加深親子之間的斷裂,因此,請首先考慮重建聯結。

上一次與孩子擁抱是在什麼時候?上一次和他一起的遊戲時光是什麼時候?上一次同他們出去閒逛又是在什麼時候?

重建聯結的方式有很多:一個擁抱,靜靜地一起坐一會兒,打鬧遊戲,到戶外跑跑跳跳,吃一塊點心,一次聊天等等。

03 “沙發會議”,而非“冷處理”

如果問題比較嚴重,慕課君建議採取“沙發會議”的方式。

問題出現時,父母或孩子都有權要求召開沙發會議。不一定非得在沙發上,可以是在任何地方。我們的目標是建立聯結。

這裡唯一的規則就是,一且有人召集“沙發會議”,另一方就必須出席。

當大家都坐在沙發上後,你們可以直接開始認真談論問題,也可以不談問題而先進行聯結。

孩子可能會釋放壓抑很久的眼淚。你可以表達你的不滿:孩子臥室亂得像個狗窩,作業還沒做,噪音震耳欲聾等。

你也可以再次重申基本的家規:不準捉弄妹妹,每個人必須分擔家務等等。

有時,如果不急於在事發現場處理問題,而是換個地方說話,並把重建聯結作為首要任務,那麼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你們坐到沙發上時,緊張的氣氛很可能就緩解了,新的聯結取代了憤怒。留在沙發上別動,直到雙方都認為可以散會為止。

另外,它不單能解決行為問題。

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最近心情不好,或者你們心情都不怎麼好,或者需要決定到哪裡度假,都可以是召集開會的理由。

它的另一個好處是,一般情況下,大家離開沙發時的心情都已經好轉了。

04 遊戲

遊戲的重要性前面已經說很多了,這裡不多說。

很多父母不願在孩子違犯規則的情況下使用遊戲。

他們認為:我一定要生氣、嚴厲,面無表情,這樣他才會知道自己做錯了。

但是,遊戲力的目的不是獎勵或懲罰,而是補齊孩子缺失的元素:聯結和力量。

聯結和力量的缺失,才導致了這些問題。

放下嚴肅,試試遊戲的方式吧。

也許你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的價值觀,讓孩子在規則問題上主動合作。

05逐漸引導良好的判斷力

從小我們就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孩子會服從我們制定的規則,但在新環境下,他怎麼能靈活來分析對錯呢?

世界這麼複雜,我們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判斷力,而不只是對規則的服從。

我們絕大部分的家庭,是用懲罰讓孩子服從。

而良好的自我判斷力,則來自與孩子的交談,從而激發他分析處理不同的問題,思考相關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

開始交流之前,我們必須先與孩子調整到同一溝通頻道。

當孩子做錯事時,先與他聯結,聆聽他的感受,再平靜地向他表達我們的感受,樣逐漸啟發引導他的判斷力。

06 翻譯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

很多教育專家會建議,我們和孩子說話時,最好蹲下來,和孩子同一視角,因為大人的世界,和孩子所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作為大人,要做好“翻譯工作”。

如果兩歲的孩子把桌上所有的東西都扯了下來,他可能是在說;“我覺得無聊,需要有事可做,需要有人跟我在一起。”

如果初三的學生開始忘記做作業,他可能在說:“我覺得很害怕,要升高中了,我不知道自己準備好了沒有。”

你不一定每次都能正確翻譯,但是儘量弄清這些惱人行為背後的需求和感受,對於解決問題一定會有幫助。

這個過程也挺有趣,至少可以轉變你生氣、無奈和挫敗的狀態。

書中提供了下面這些“翻譯”,對於很多具體問題都具有參考價值:

你覺得無聊了吧?你一定覺得寂寞了。我們來玩遊戲,或者我們請別人來家裡玩。你開始覺得洩氣了,我會給你加油。最近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所以你一直惹麻煩。我們一起來做一些事情吧。你看起來有點難過,我來安慰你。你需要一些活動空間,消耗一下精力。我們到外頭去吧。你好像在生氣,我幫你拿一個枕頭,你來用力打。你一整天都在想辦法要引起我的注意,所以我要把書放下十分鐘,來專門關注你。你不太能安靜坐好。我們來跳舞!你看起來很煩躁,我來幫你冷靜下來。一起來做三次深呼吸。你最近對弟弟脾氣不好。我想知道什麼事在困擾你?你似乎有點暴躁易怒。我們來吃些點心,看看會不會有幫助?

07 事先預防,而非事後懲罰

馬後炮是我們在生活中常扮演的角色,但如果想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有效干預,我們需要事前預防和中途的制止。

而預防行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和孩子玩遊戲。

08 了解孩子

這一點我們前面也提到了,我的同事就是專研育兒知識,很懂孩子,所以她不會像別人一樣特別焦慮,容易情緒化,動不動就懲罰孩子。

因為她明白,我們喜歡趕時間,而孩子喜歡磨嘰;我們一直坐著不動,他們一刻也坐不住;我們希望他們的房間很整潔,他們卻總讓它亂成狗窩;我們喜歡安靜,他們喜歡吵鬧;我們喜歡四平八穩,他們喜歡世界大亂……

這是孩子的天性,你看不慣,嫌他吵鬧,於是罵他打他,但這是改變不了的,你這樣懲罰他,只會延遲他的發展。

了解孩子,還意味著了解他們對不同規則方式的不同反應,對別人的孩子管用,不一定對你的孩子管用。

09 給出明確的界限

前面我們說孩子天性鬧騰,管不了,是不是就放養得了?

當然不能。

比如一個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這時候你就需要和他溝通,制定明確的時間界限。

到時間了他耍賴怎麼辦,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幫孩子擺脫困境。

那麼,當我們劃的界限,引起孩子強烈不滿時,我們要放棄嗎?

著名教育專家惠芙樂是這樣解釋的:給孩子界限,然後聆聽他不好的感受。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要麼根本不劃界限,因為不想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要麼生氣地給出界限後轉身走開,拒絕聽取任何不同意見。

不要逃避,也不要走開。記住,界限一定會引起孩子的不滿。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要求是合理的,那麼不要因為孩子的情緒反應而放棄。堅持,然後傾聽。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上幼兒園反覆生病?免疫力不掉隊,讓孩子學會做這些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