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引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教養決定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擁有良好的教育,才是父母最高級別的“炫富”。當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舉止時,作為父母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並幫助其加以改正。

5歲男孩不想上學,親媽僅花1天時間改變想法,教育方式堪稱典範

在泰國有一位5歲的小男孩,由於覺得上學很辛苦,所以小男孩也產生了“厭學情緒”,無論父母怎麼勸說,小男孩始終不願意回學校上課。無奈之下,小男孩的媽媽只好幫小男孩向老師請了一天假,並且自己也特意請了一天假,帶著小男孩上街撿垃圾。

母子兩人足足走了好幾公里才撿到2公斤的塑料瓶,拿到廢品回收站換錢時,只換到了2泰銖,摺合人民幣只有0.4元。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因為過於疲勞,所以向媽媽提出了想要坐公車回去的想法,可是媽媽卻表示錢不夠,拒絕了小男孩的請求。

無奈之下,小男孩只好跟著媽媽繼續撿垃圾。當看到路邊的冰淇淋和燕麥時,小男孩也向媽媽表達了自己想吃的慾望,但是媽媽依然以“錢不夠”為由拒絕了小男孩的請求。看到媽媽態度如此堅決,小男孩也徹底放棄了,於是和媽媽說:“太熱了,我要回家。”

見到孩子打起了退堂鼓,媽媽順勢問道:“那你現在還想上學嗎?”小男孩說:“我要上學。”媽媽這才帶著小男孩回到家裡。不得不說,當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時,這位泰國媽媽的做法堪稱典範,沒有強行逼迫孩子,而是用另一種方式讓孩子接受了現狀。

當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時,家長們不妨試試這3招

1、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當孩子產生一些不想上學的想法或者出現一些厭學的行為時,很多家長通常都會選擇採用“暴力鎮壓”的方式,這種辦法雖然快速且有效果,但一定程度上也壓抑了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無法從根源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

當孩子出現一些比較極端的厭學情緒時,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清楚孩子究竟因為哪些原因不想上學,然後根據情況對症下藥。並且家長還應該給孩子分析讀書與不讀書的利弊,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由孩子自行判斷和選擇。

2、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讓孩子提前感受社會

比起一味的勸說,父母採用一些行動上的方式,讓孩子提前感受社會的艱辛與困難,所產生的效果也更為顯著。對於一些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學習似乎缺乏了一定的新意,所以孩子才會萌生不想上學,想要早早參加工作的想法。

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妨提前讓孩子感受一下社會的艱辛,可以讓孩子通過假期體驗一些底層社會的勞動工作。只有切身體會過生活的艱辛,孩子才會對現狀感到滿足。相比於工作又累、環境又惡劣,而且工資還低的工作崗位,相信孩子還是會選擇繼續上學。

3、根據孩子具體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

當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時,家長不要只顧著一味地指責孩子,可以先耐心地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比如孩子在學校是否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或者遭到了同學或老師的區別對待,又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才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只有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情況,家長才有可能根據孩子的問題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解決相應的困擾。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好孩子堅實的後盾,並且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再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問題,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小鬼當家” 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