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一個閨蜜,女強人,非常非常忙,空中飛人。

每次匆匆去一個城市,辦完事,匆匆回來。因為女兒不到三歲,她惦記女兒。

她發現,每次到家,女兒都去她的行李箱裡翻找一陣,然後問:“媽媽,你給我買禮物了嗎?”

閨蜜抱起女兒說:“媽媽來去太匆忙,沒給你帶禮物,但媽媽帶回來的全是對你的愛呀。”

第二次,女兒又問這個問題,媽媽依舊回答如上。

第三次,女兒幽幽地說:“媽媽,下一次,除了帶回媽媽的愛,再給我帶一份禮物可以嗎?”

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者哈羅將小猴子從母猴子身邊帶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鐵猴子和一個布猴子。鐵猴子身上掛著奶瓶,每天給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觸碰起來柔軟舒服,近似於母親的身體,沒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結果卻是小猴子對布猴子的依賴性更強,除了餓了必須喝奶外,小猴子幾乎不靠近鐵猴子的身體。

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不是因為奶水,而是通過和母親的親密接觸獲得安全感和依賴感。

《小貓頭鷹》的故事給媽媽們的啟發

從前,有三隻貓頭鷹寶寶:秀秀、皮皮和比比。他們和媽媽一起住在一個樹洞裡。洞裡鋪著樹枝、葉子和羽毛。

那兒是他們的家。

一天夜裡,小貓頭鷹們醒來,發現他們的媽媽不見了。

三隻小貓頭鷹到外面,坐在樹上等媽媽。

秀秀、皮皮做了種種猜測,猜測中,有期盼,有擔心,有恐懼......

最小的比比一遍又一遍地說:“我要媽媽。”

媽媽終於回來了。貓頭鷹媽媽說,“你們知道我會回來的。”

貓頭鷹寶寶們想了想——

“我知道呀!”秀秀說。

“我也知道!”皮皮說。

“我愛你媽媽!”比比嚷嚷。

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戲很多很多,這其中,有等待,有盼望,有焦慮,有擔心,有恐懼......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情緒很難用語言表達,他們再見到媽媽的時候,往往表現出來的是大哭、發脾氣、抱住媽媽不鬆手等等。

當孩子總是見不到媽媽時,就會有“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媽媽不要我了”的焦慮,於是表面上討好媽媽,但內心有可能對媽媽封閉。

媽媽的愛到底是什麼

媽媽的愛是孩子時刻能感受到的安全感。

無論闖了禍、生了病、打了架,都可以找媽媽。媽媽關心、批評甚至打一巴掌之後,會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裡,不離不棄。

媽媽的愛是溫柔的撫摸。

最早的記憶就是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聽著媽媽哼唱,吸吮著媽媽的乳汁,看著媽媽的笑臉,被媽媽撫摸。

媽媽的愛是溫暖卻不嘮叨的叮嚀。

天冷加衣、善待他人、互相幫助、得理讓三分、尊重長者、困難總會過去、堅持下去、珍惜生命......孩子的價值觀在媽媽的循循善誘中逐漸形成。

媽媽的愛是最長情的陪伴。

0-3歲,是安全依戀關係形成最重要的階段,這個時候,媽媽們儘量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心裡踏實。像開篇那個媽媽,東奔西走,雖然是為了讓家庭生活更美好,但幼兒期缺少陪伴,孩子就會安全感缺失。這樣的付出得不償失。

媽媽的愛絕不是嘴上說說就能讓孩子感知到並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一旦孩子安全感缺失,會對他今後的很多生活造成困擾,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自信去探索新世界,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引發更多焦慮,導致他們變得畏縮不前,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那些安全性依戀關係比較好的孩子,往往能獲得更多的信任,而這樣的信任會促使他們更勇於探索新世界。因為他知道,即使在探索過程中遇到挫折,媽媽永遠是我堅強的後盾。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胎教如何做?懷孕4-8個月要學會“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