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吃鹽沒力氣”。到了寶寶開始吃輔食的時候,幫忙帶孩子的長輩就開始唸叨:

“還不給吃鹽啊,腿腳沒力氣的!”

“輔食味道“不好”,寶寶才不愛吃的”

……

記得小時候看革命老片子《閃閃的紅星》,裡面有一段就說起紅軍遇上困難,鹽越來越少了,“人不吃鹽,就沒有勁。”於是潘冬子再苦再難也要給紅軍送鹽,不然就沒力氣行軍打仗了,於是他巧妙地把鹽化成水,躲過敵人的搜查,送給游擊隊。

人為什麼要吃鹽?

食鹽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重要的調味品。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NaCl。在人體,鈉的主要作用是維持滲透壓和血容量的。

由於中國國家的大多數民眾目前的飲食中食鹽、烹調油和脂肪攝入過多,容易造成高血壓、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病的風險。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天鈉的攝入量應不超過2000mg(相當於5g食鹽)。

像革命老片子裡說到的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很貧困,吃得很差,人也沒什麼食慾,需要靠鹽來調味,才能多吃點,也能彌補食物中鈉攝入的不足。

小寶寶一歲前不新增鹽,為什麼?

當血清鈉<135mmol/L,稱為低鈉血癥。低血鈉症的確可能會出現軟弱乏力的症狀。

有人擔心小嬰兒只吃奶,或者是吃輔食,一點鹽都不放,會不會缺鈉,就會沒力氣。

其實,正常進食的小嬰兒幾乎不可能出現低鈉血癥。母乳中已經提供了6月齡內寶寶需要的所有礦物質,包括鈉。而配方奶粉中的鈉含量比母乳還要更多。

7~12月齡的嬰兒可以從天然食物,主要是動物性食物中獲得鈉。

例如:

1個雞蛋含鈉71mg,

100g新鮮瘦豬肉含鈉65mg,

100g新鮮海蝦含鈉119mg,

加上從母乳中獲得的鈉,可以達到7~12月齡嬰兒鈉的適宜攝入量(AI)35mg/天。

是不是1歲以後,

可以放心地給寶寶的輔食像大人那樣加鹽了呢?

一歲以後,寶寶開始少量嘗試家庭食物,鈉的攝入量將明顯增加。這裡要提醒大家,我們依然要控制寶寶飲食中鹽的新增,包括整個家庭的飲食習慣都應該清淡一些,少鹽少糖少油,對大家的健康都比較好。下面再給大家看一下中國營養學會對於嬰幼兒的鈉攝入量的每日推薦量。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

7~24月齡嬰幼兒攝入食鹽量不超過0.9~1.8g克/天(相當於鈉攝入量應不超過350~700mg/天);2~3歲兒童攝入食鹽量不超過2克/天;4~5歲兒童攝入食鹽量不超過3克/天。

有家長問了,那不放鹽,放醬油行不行?

醬油的含鈉量同樣很高,包括兒童醬油。所以建議1歲以內不要額外新增調味料,儘量用天然的食物進行調味。

避免高鈉食物

經過加工後的食品,其中的鈉含量大大提高。比如說,新鮮番茄幾乎不含鈉,而100ml市售的無新增番茄汁含鈉20mg,10g的番茄沙司含鈉量高達115mg。100g新鮮豬肉含鈉70mg,而市售100g香腸中含鈉量超過2500mg。即使是嬰兒肉鬆、肉酥等加工肉製品,100g含鈉量仍高達1100mg。

下圖就是某品牌的市售肉鬆,大家可以看到包裝袋背面的營養成分表顯示的每100克肉鬆的鈉含量就高達2762mg了。

因此,我們作為家長,儘量少給寶寶買這些高鈉的加工食品吃。還有就是要在購買食品的時候,學會看食品標籤,識別高糖、高鹽的加工食品。

過量攝入鈉會怎麼樣?

嬰幼兒的腎臟、肝臟等各種器官還未發育成熟,過量攝入鈉可能會增加腎臟負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應減少鈉攝入量,以控制血壓。長期過量使用鈉鹽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風險。

記住:1歲以內寶寶不要額外新增鹽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謝依霖二胎生子:讓她疼到後悔懷二胎的恥骨疼,到底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