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從臨床工作中媽媽們的問題到各種科普文章,關於輔食新增的第一個問題一定是:輔食什麼時候新增?OK,關於這個問題各種學術研究、經驗總結太多,我只從自己的一些小經驗裡提一下:隨著寶寶消化系統的發育和消化系統功能的提升,其實4-6個月的寶寶們已經具備了新增一些過渡期食物的能力,但是為了響應號召,讓寶寶們得到更多的純乳製品餵養時間,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以從滿6月齡新增輔食,混合餵養或者人工餵養的寶寶可以早一些,從5月齡-5個半月齡都可以。

從開始給寶寶新增輔食那一刻起,這幾個月齡寶寶們的食物來源就由單純的乳類食物變成了兩大類:乳類食物和輔助食物。輔助食物從一開始就非常強調富鐵食物新增,這是因為寶寶體內的鐵儲備基本上消耗殆盡了,而且母乳中鐵含量較少,如果不注意富鐵食物新增,寶寶們會出現鐵缺乏甚至貧血。所以最開始可以給寶寶新增高鐵米粉,米類食物是中國人的傳統食物,富含營養還好消化,隨著技術的進步,在米粉裡面強化鐵元素,確實擔得起寶媽們給寶寶選擇的第一種輔食。

但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光有一種輔食肯定不能滿足他們生長髮育和成為一個小香香嘴的需要,需要增加輔食的種類,讓寶寶們眼睛看到、鼻子聞到、舌頭嚐到、小手抓到、腦袋知道這世界除了奶以外還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一般來說,我會讓寶媽們在給寶寶新增米粉後兩週開始嘗試根莖類的菜泥(土豆、南瓜、紅薯、胡蘿蔔等)和果泥(蘋果、香蕉、梨等),要注意一樣一樣來,由少到多來,新增的時候需要注意觀察寶寶們的各種表現:對新添的食物喜不喜歡,吃了以後有沒有口周紅,長疹子,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

如果寶寶們的表現都很正常,可以進入第二關肉類輔食的新增,其實指南上對於肉類輔食新增的具體時間跟前面說的高鐵米粉、菜泥果泥是同期列出的,因為肉類輔食尤其是紅色肉類,如豬瘦肉、牛瘦肉、羊瘦肉、肝臟、動物血等,雞肉雖然是白色肉類,也比較推薦。這些肉比起前面的食物來說含有更多的鐵元素,同時還含有更多的鋅元素、多種脂溶性的維生素,營養更加豐富全面,所以這個時期讓寶寶們變成一個小“肉食動物”也是我一直跟媽媽們強調的。考慮到肉類輔食的易消化性略差,我會讓媽媽們放在後面新增,比如瘦肉鬆、肝粉、肝泥都是我比較推薦的。同樣的,肉類輔食也得一樣一樣來,由少到多,同樣需要觀察寶寶們的各種表現(沒辦法,重要的事情就得反覆說,兒保醫生的職業病就是囉嗦和嘮叨)。

在製作上,可以給寶寶做些手指食物。手指食物不僅是指像手指那樣細條條的食物,還包括寶寶能抓拿到手裡的食物,如餅乾、水果條、小塊饅頭、小塊米餅等。一般我會推薦剛入口是硬的,隨後經過唾液的溼潤很快變軟或者化了的事物,它們不容易引起嗆咳或誤吸。堅果類比如開心果、瓜子、花生這樣體積小,入口又不容易軟化的就不建議。手指食物不僅從輔食新增的角度,我更想表達的是促進寶寶精細動作、手眼協調和自理生活能力提升這些方面。我記得有一次翻出第二版的《兒童保健學》,上面建議7月齡的寶寶就可以吃烤饅頭片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沒有現在這樣的條件,沒有花樣繁多的嬰兒輔食,但是我們的兒童保健前輩們已經抓住了寶寶輔食新增的“金鑰匙”:寶寶要先看見面前的小條塊狀食物,用小手去抓取,再送入自己的口中,有時一次還送不進去而送到自己的小臉蛋上,這就是手眼口協調配合的過程,非常能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經過努力送入口中的輔食還要努力的用自己的牙齦、乳牙、舌頭互相配合攪拌、咀嚼、研磨然後再吞嚥,有時嚼的不充分還可能幹嘔一下,不過媽媽們放心,寶寶們很快就能掌握竅門把食物嚥下去的,這是口腔功能的提升;寶寶們從自己抓取到吃到食物,用自己的力量體會了跟乳汁不一樣的味道,這種成就感是無法比擬的,經過多次的鍛鍊,逐漸培養寶寶自己攝食的能力,媽媽們不要擔心寶寶吃的一片狼藉而去餵食,因為這正是寶寶自理生活能力的提升的過程。吃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在一邊盯著,並注意不能逗寶寶,避免寶寶因為開心大笑引起誤吸。

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豐富種類繁多的時代,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瓶裝的各類泥,自己用勺子刮出來的泥,輔食料理機制作的泥都可以。這裡想強調的是很多媽媽特別善於給寶寶製作雜燴糊(粥):米粉糊或米粥做主料,裡面新增各種蔬菜、蛋類和肉類,這樣的雜燴在營養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不利於培養寶寶對於單一食物的感官認知,我更建議媽媽們用小餐盤把這些食物分別擺放,讓寶寶們看到不同顏色、聞到不同氣味、吃到不同口感的食物,既滿足了營養,又能促進寶寶感知覺發育,一舉兩得。

總體來說,6-12月齡的寶寶們除了繼續喝奶以外,開始逐漸進入這個世界的多種美食之旅,不同食物含有的各種營養素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某一類食物含有的營養素種類和量相差不會很大,這就意味著媽媽們要儘量選擇常吃的、普通的、福斯的、熟悉的、順應季節的不同大類食物,不要選擇少見的、奇怪的、小眾的、貌似高大上的、反季的食物給寶寶。

輔食新增之五問五答

Q:乳製品和輔食怎樣搭配?

A:其實,新增輔食放在下一頓喝奶之前嘗試更為合理,如果寶寶們已經養成了按頓餵養的好習慣,舉例來說,6個月的寶寶8點喝奶20分鐘,下一頓餵奶時間為11點半到12點之間,媽媽可以在十一點半的時候先給寶寶喂30ml高鐵米糊,然後用奶來補足這一頓,而不是在10點的時候新增米糊,11點半餵奶。這樣做很好的模擬了寶寶胃部的充盈-排空節律,有助於讓寶寶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吃飽了,什麼是真正的飢餓感,也讓寶寶最初新增輔食變得容易些(餓的時候啥都好吃)。6-12月齡寶寶每天奶量大約為600-800ml,跟月齡呈相反態勢,即月齡越大,奶量在此範圍內逐漸減少。新增輔食的次數從開始的替代1頓奶到逐漸替代2-3頓奶。當然,這也是理想的狀態,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寶寶的實際情況調整,儘量往理想的狀態上靠。

Q:泥糊狀食物要吃多久?

A:在輔食新增的過程中,泥糊狀食物是被媽媽們提及次數最多的食物,寶寶們從液體食物像半固體、固體食物過渡,泥糊狀食物功不可沒。米粉糊、蛋黃泥、胡羅卜泥、玉米泥、蘋果泥、香蕉泥、肝泥、魚泥等等,總之就是各種泥。媽媽們也很喜歡製作各種泥糊狀食物,從輔食料理機到直接用勺子刮,寶寶們的輔食裡融進了媽媽們的愛。但是過猶不及,前面已經說了泥糊狀食物其實是過渡期食物,隨著寶寶口腔功能的提升,牙齒的萌出,需要從泥糊狀食物再慢慢轉換成顆粒狀食物、小塊狀食物,增加食物在寶寶口腔內的咀嚼、研磨和初步的消化,一般來說,10個月齡之前應該完成從泥糊狀食物到顆粒狀食物的轉換。如果泥糊狀食物吃的時間太長,會影響寶寶口腔咀嚼、吞嚥功能的發育,也是寶寶乳牙萌出延遲的一個原因,寶寶口腔功能發育緩慢對語言發育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要小瞧這些還沒有長牙的小寶寶,他們會用牙齦去進行咀嚼和研磨的。

Q:什麼時候加雞蛋?怎樣讓寶寶吃雞蛋?

A:新增雞蛋的問題需要單獨挑出來講:雞蛋是營養非常全面的食物,但同時也是中國寶寶易引起過敏食物排行第二的食物(排行第一是牛奶),因此我會讓媽媽們先通過寶寶們新增其他輔食的情況排查一下是否有食物過敏,略晚一些新增雞蛋,先從蛋黃開始逐漸過渡到全蛋(經常有家長問我新增蛋黃是先從八分之一還是四分之一個開始,如何精確的切出八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個蛋黃,這些問題,呃,大家看著辦吧,都行。要不後面輔食製作小竅門裡我寫一寫蛋黃泥和雞蛋羹的製作方法?我感覺一寫輔食新增就要寫成一本書的節奏,此處應有捂臉哭的表情)。水產類食物由於富含鋅元素和DHA等熱門營養素,也可以給寶寶們逐漸引入,引入時一樣一樣來,由少到多來,觀察各種表現這個注意事項需要再次重申,重中之重是過敏高風險的海鮮類食物。

Q:1歲以內能不能吃鹽?

A:1歲以內要不要吃鹽?這個文獻上沒有明確說明,個人認為1歲以內的寶寶偶爾吃點有鹽味的食物是沒問題的,不過媽媽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在寶寶們的一生中唯有這個時段能夠品嚐到食物的本味而不被各種調味品掩蓋,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經歷,而且寶寶們對於味覺的喜好跟成人也是不一樣的,雖然我看著那些肝泥也比較ugly,但是寶寶們可以吃得有滋有味。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全球首例懷孕的“男人”,2次婚姻生下3個孩子,現在過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