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在一場育兒分享會上目睹了一次關於育兒理念的爭論。

一位女兒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爸爸,跟大家分享他的育兒經驗,其中包括:尊重孩子、多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講道理……等等。

在互動環節,當這位爸爸提到自己的孩子從小和父母分房睡,特別獨立的時候,有一個媽媽站出來反駁說這樣是不對的。

這位媽媽是西爾斯親密育兒的鐵桿粉絲,她堅持認為,和父母睡的孩子才有安全感。

她很驕傲的告訴大家,她家孩子一直和自己睡到了6歲,安全感也彆強,分離焦慮期過渡的很順利,現在大一些了也很自信勇敢。

這時候又有人忍不住出來質疑,都說家庭關係裡應該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孩子一直和媽媽睡,會不會影響夫妻關係?夫妻關係不好是不是間接影響到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僅僅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一場育兒分享會頓時變成了各大育兒理念互相博弈的戰場。

想起以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副照片:有人為中國爸爸點贊,說這是父愛如山,孩子一定很幸福。有人認為只關注孩子的需求會導致過度寵溺,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思想。

各種聲音匯聚在一起,嘈雜的讓人心慌。那麼,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呢?

世界上有沒有一種完美的育兒風格,能保證自己的孩子快樂又成功?我想這是每一個媽媽心裡都有過的疑惑。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BBC跟拍了幾個養育風格不同的英國家庭,為我們解答疑惑。

A嚴厲型家庭:犯錯就要罰站

Paul 和 Nikki 是一對崇尚傳統嚴苛教育風格的夫妻,他們擁有兩個孩子,夫妻兩對孩子的日常行為規範有著明確的要求。

孩子如果犯了錯就要接受罰站的懲罰,不聽話的時候也會捱打。

在這樣的嚴厲的教育風格下,兩個孩子確實很聽話,會幫忙收拾碗筷,待人也很禮貌。

但 Cherry 心裡仍有些不舒服,她覺得“暴力會滋生更多的暴力”,這樣的養育方式似乎並不完全妥當。

B物質型家庭:想給孩子最好的

28歲的單親媽媽Chantel有三個孩子,她同時做著三份工作,有時候甚至凌晨四點才能下班,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她把對三個孩子的愛轉化成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們看上的一切媽媽都會付錢買下。

Chantel 理所當然地覺得,週末陪孩子們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們買玩具,但對於隨手可得的玩具,孩子們早已麻木了……

一味的妥協和滿足並沒有換來孩子的順從,兩個大孩子並不十分樂意聽媽媽的話,缺乏陪伴的小女兒 Kamiya極度渴望媽媽的關注,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物質上的滿足彰顯著精神上的匱乏,Cherry 認為不能用簡單的物質取代耐心的陪伴。

C保護型家庭:我要保護好兩個寶貝

對於Fay 來說,保護好兩個孩子的安全是她每天最重要的課題。

Fay和老公選擇居住在現在的公寓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公寓被高高的圍欄包圍著。圍欄內被認為是安全範圍,孩子們是不被允許獨自出去玩耍的

Fay留下了很多登有案件的報紙,常常給孩子們講可怕的案件,提醒他們注意陌生人和騙局。外出時總是牢牢牽著孩子的手,一刻也不能放鬆。

在媽媽的影響下,10歲的女兒對這個世界充滿害怕。

也許Fay的做法有些極端,但“放手”對每個家長來說都不是容易的課題。

D自由型家庭:讓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Kate是一位素食暢銷書作家,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對教育孩子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Kate認為,學校嚴格的教育也許可以培養出傑出的律師和醫生,但這樣的生活本身並不美好,所以她堅持自己在家裡教育孩子。

她很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每一天,她都把孩子們的課程安排的井井有條,同時孩子也有自由的時間,可以睡懶覺,也可以每天到街上玩輪滑。

在Kate的教育方式下,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非常強,她13歲的大兒子會自主制定學習計劃,還會通過網路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她的的孩子很快樂,母子關係也十分親密。

但這種養育方式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有能力做到的,而且也沒有社會認可的學業證書,普適性並不強。

E競爭型家庭:“贏在起跑線上”

與之相反的是Emily的家庭。

Emily可以說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家長了,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贏在起跑線”上。

Emily自己也是一個精英人士,16歲就被牛津大學數學系錄取,因此,她已經完全習慣了“成功”的生活。

她給孩子提供了很多教育資源,孩子們每週都要上輔導課,孩子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時間,但媽媽認為可以犧牲孩子的一點快樂換取日後的成功。

到底什麼樣的養育方式是最好的?

看完這紀錄片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沒有答案。

每一種養育方式都有優點,也都有不足。

我們能從每一位媽媽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理解她們的信仰與困惑。面對教育孩子這個問題,沒有一位媽媽擁有所謂的最優解。

追求完美、最好,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最好,反而會給父母帶來焦慮。

從孩子出生之始,擔憂母乳不足,怕孩子營養跟不上;

孩子大一些了,擔憂自己啟蒙做的不好,孩子智商發育跟不上;

看到親密育兒的書籍,累到崩潰也想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

看到鼓勵孩子獨立的言論,又怕自己做的太多寵壞孩子……

我們被這股名為焦慮的洪流裹挾著匆忙前行,每一個流行的育兒理念,都成為我們爭相追捧的物件。

我們被外界嘈雜的聲音攪亂了心緒,一味把目光放在外界的所謂的“成功例子”“別人家的孩子”身上,卻忘了把目光投注在孩子身上,去找尋什麼是最適合孩子的。

況且100個媽媽有100種模樣,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經歷、受教育水平和所處的生活環境都有巨大的差異,更別說孩子本身就是千差萬別,如何能有一套普世的方法論?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博士在書中寫道:養育其實更像在河面行舟。我們總是在兩岸間來回移動,尤其是在我們學著做父母的時候。但是,只要不走到一個極端,撞到岸上導致擱淺或者沉沒,就是完美的教養了吧。

養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個父母和孩子不斷碰撞,不斷尋找邊界的探索過程,沒有一開始就定下的答案,只有不斷試錯和平衡的過程。

真正教會我們做父母的,不是各種育兒經,而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保持關注、對自身時時覺察。請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教會我們做最合適的父母。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出汗、盜汗和自汗,傻傻分不清楚的爸媽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