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相信不少家長小時候有過蛀牙的經歷,現在為人母了,卻還在為一副不健康的牙齒苦惱。因此,寶寶的牙齒要從小就保護起來,該怎麼做呢?一起來看看吧!

乳牙萌出原理

人的一生共有兩副牙齒,乳牙和恆牙,最先萌生的一組牙齒為 乳牙。

乳牙萌生遵循一定的生理規律,一定的時間,一定的順序,一般下頜牙早於上頜牙萌出,左右同名的乳牙基本同時萌出。

乳牙正常有20顆,一般從6個月開始萌生出第一顆乳牙,在2歲半左右乳牙出齊,6歲左右開始進入替牙期,慢慢的恆牙就替換了乳牙。

乳牙早萌

超前於正常的萌牙時間,診斷可能為乳牙早萌。

乳牙早萌的原因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為牙胚距離牙齦(黏膜)較近,二是因為乳牙發育不全。如果寶寶乳牙早萌並有鬆動,會影響哺乳且有誤吸的危險,建議儘早拔除。

乳牙晚萌

乳牙萌出的早晚因人而異,正常範圍內的差異則無需擔心。

嬰幼兒超過1歲還沒萌出第一顆乳牙,或者是超過3歲還沒有萌出全部乳牙,那麼以上兩種情況鑑定為乳牙晚萌。

如果寶寶出現乳牙晚萌的現象,要考慮全身是否有疾病的因素,或者是先天缺牙,建議到醫院做X光片檢查原因。

乳牙早失

乳牙早失是指乳牙在恆牙還未萌出時提早脫落,影響寶寶的食物吸收和營養攝取。

應對措施主要是在預防,首先要防止蛀牙,因為蛀牙是引起乳牙早失的主要原因;第二個要防止外傷,如果已經出現了上述情況,建議儘早去醫院做評估治療。

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一般多見於新生兒,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

多發於舌、軟顎、頰以及口脣部的黏膜,有一些分散的白色斑點或是斑塊。

擦拭的時候基底是紅色,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醫學上也稱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

鵝口瘡症狀

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

感染鵝口瘡會有粘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感,可能伴有疼痛感。

這些症狀會導致患兒煩躁,拒絕進食甚至哭鬧不安。

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也無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會有痛苦的表情。感染嚴重時,寶寶會胃口不佳、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鵝口瘡護理

不可試圖人為去除白色附著物,容易造成舌面損傷,具體治療方案還應謹遵醫囑。

輕度鵝口瘡護理:家長可以用棉籤沾小蘇打水,一日3次擦拭寶寶的口腔。

若擦拭3-5天仍沒有效果,建議及時就醫,可能是重度的鵝口瘡。

鵝口瘡預防

為了寶寶的口腔健康,預防更重要。

預防一:哺乳期的媽媽應保持清潔,建議在哺乳前清潔乳暈和乳頭。勤洗澡、勤換衣、剪指甲、勤洗手。

預防二:嬰幼兒的所有用品應定期清洗和消毒,並且和大人的分開清潔單獨完成。千萬不要用化學消毒劑消毒,高溫蒸燙即可。

預防三:嬰幼兒應多進行戶外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溫馨小tip

很多家長分不清奶垢和鵝口瘡,一般來說用棉籤輕輕擦除的是奶垢,常附著於舌頭上。

齲齒的釋義

齲齒俗稱為蟲牙或蛀牙,它是一種細菌性感染疾病。

不論乳牙或恆牙都可能發生齲齒,病變的進行一般都很緩慢,先是牙釉質發生齲蝕,牙冠齲壞的部位色澤變成灰黯,牙面上不光滑易有牙垢堆積。

齲齒的病因

只要不給孩子吃糖,就不會發生齲齒了嗎?

乳牙的正常生理形態導致齲齒髮生,齒縫間和頜面之間的溝,留存食物殘渣被降解,細菌藉助菌斑粘附牙面而導致蛀牙。

寶寶喝奶和吃零食,會更容易發生齲齒,零食中的糖分被降解產生酸,是牙齒脫礦而腐蝕牙齒。

大部分家長還未引起重視,他們覺得乳牙會換掉重新長牙,也不會及時帶寶寶做定期檢查。

齲齒的危害

嬰幼兒處於生長髮育的階段,發生齲齒造成的危害,可影響牙頜系統的發育,造成後天畸形。

齲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會進一步引發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從而導致恆牙的發育受影響 ,由於疼痛降低咀嚼效能,導致機體營養攝取不足,影響生長髮育。

齲齒的預防

治療是緩兵之計,預防才是根本,當寶寶長出第一顆牙,家長就要為寶寶做口腔護理。

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區域性使用氟化物防止蛀牙,建議家長給寶寶使用含氟牙膏。

窩溝封閉是預防恆磨牙窩溝齲的最有效方法。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粗糙、硬質和含纖維質的食物,對牙面有摩擦潔淨的作用,減少食物殘屑堆積,減少或控制飲食中的糖。

認真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吃嘛嘛香不是問題,擁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笑容也加分!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牙齒這件事,“少小不保護,老大徒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