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次疫情,無形中延長了許多人的假期。

在這個超級長假裡,一個人自律與不自律,反應出來的生活狀態與品質,簡直就是千差萬別。

在平日的工作、學習場所裡,我們有規章制度與紀律約束。現在,每個人都脫離了外在的管束,在家自己做主,自己就是王。

這時候,自律的重要性就開始突顯了。

自律的人,每天都不浪費生命,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有效為自己儲能,提升自己。

他們每時每刻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並充滿激情與創意,高效工作,心情愉悅,成就感滿滿。

而不自律的人,開始放縱自己,日夜顛倒,糟蹋自己,越休息越疲憊,心情也越來越差。

孩子不自律,家長很崩潰。

很多家庭裡,孩子放假後,整天與電子產品作伴,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床,零食飲料隨手拿,作業與功課早就放到了一邊。

剛開始,家長覺得孩子剛放假,讓他們適當放鬆放鬆。不曾想,孩子就像脫韁的Mustang,一放鬆便剎不住了。

看著孩子的生活亂七八糟,一片混亂,家長很崩潰。至於寫作業,更是要時時督促他們,否則孩子連書本、文具碰都不想碰一下。

眼看孩子的長假已過半,家長們也開始回崗位上班了。失去了家長管束的熊孩子們,更是成了家長放不下的心病。

怎麼辦?

總不能不上班時時盯著孩子。就算不上班盯著他們,還不是一樣,又累又沒有效果?

這時侯,許多家長後悔平時沒有培養孩子好習慣。

是的,一個好習慣的培養,勝過無數的人為約束。而其中,最重要的好習慣,應該是培養孩子的自律。

在德國,曾經對3000名4-13歲的孩子進行了一項調查報告,結果發現:

70%的孩子每週多次閱讀書籍或紙質報刊。60%的4歲兒童每週多次聽光碟音樂、廣播劇或有聲書籍。孩子們愛讀書勝過玩手機。

這並不是說,德國的孩子天生不喜歡玩遊戲,而是他們的自律性比較強。

自律的前提是自我教育。

一個人一生所能得到的教育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外界的教育,也就是“他人教育”。二是來自於自我反思的教育,也就是“自我教育”。

前者由外而內,引路人是父母、老師等人;後者由內而外,引路人是自己。

一個人成長的動力最終來自於內心,因此,因此自我教育是自律的開始。

如果一個孩子始終要靠他律的力量來約束,他長大後就成為被人管理的那一類人,失去了許多的自由與機會。

如何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教育,是我們家長需要學習的功課。

自我教育的關鍵,首先是尊重孩子的本能直覺,讓孩子自由探索,豐富孩子的人生體驗。

蒙臺梭利說: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是以他們的本能直覺,找到了通往內心世界的道路。

家長主要做好這三點:

一是信任孩子,二是給孩子自由,三是允許孩子犯錯。

每個孩子在生命的體驗中,本能地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和失敗中學習和吸取經驗。只是因為認知水平的問題,他們的想法會有偏差。

我們所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對錯,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學會正確的反思。

當孩子失敗或犯錯時,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責怪,否則只會讓孩子啟動防禦心理,把注意力放在抵抗外界和保護自己上。這樣,他就無法去察覺自己的內在問題,也不會去反思了。

父母要有能力自己先跳出孩子失敗的陰影,這樣才會有力量來引導並鼓勵孩子“反思”。

只要孩子具有了反思的意識,就有了一個自我教育的良好開端,這就是培養孩子自律的基礎。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的管束,卻能夠遵守規則、主動自覺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盯著管著操碎了心,卻依然不會好好學習,不僅成績差,還總惹事,被老師投訴……

這是因為,從小,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如果一個孩子在正常情況下可以為自己做主,滿足自己的內心發展需求,他就不會像那些被限制自由自主的孩子那樣,一旦失去管束,便過度地放縱自己。

那些平時受到嚴格管束和控制的孩子之所以會過度揮霍“自由”,是因為他們的自由探索機會難得(也確實如此)。因此,越是被禁止,他就越嚮往。一旦有了機會,就容易失控。

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給孩子自由,不就是放縱嗎,那他們不就無法無天了?

在他們看來,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兩種:要麼就是嚴格管教孩子,要麼就是對他們的溺愛和放縱。

這種邏輯裡,還隱含著家長的全能自戀:覺得孩子離開自己的管教、幫助和指導,他就一定什麼都做不好。在他們的信念裡,沒有主動、自覺、可以獨立為自己負責的孩子。

這是家長自己內心無力和無助感的一種投射。因為自我管理的能力薄弱,對自己沒有信心,才會覺得人都是不自覺的,需要盯著管著。

抱有這種信念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一般也都會如其所願:不自覺、厭學、沒有自制力,不會為自己負責。

如果家長不會為自己負責,卻打著“為孩子負責”的旗號來控制孩子,這樣的管束控制,效果可想而知。

試想想,一個連自己都無法為自己負責的家長,怎麼可能為別人的人生負責呢?

獲得越多自主自由的孩子越自律

蒙臺梭利說: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精神的外延。

為什麼一些孩子可以自覺學習?

因為他們得到父母充分的信任,擁有著自我肯定的能力與內心力量,因為他們小時候被允許充分地探索,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在孩子充分自由的探索之後,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擁有穩定的自我精神核心,就不會被外界那些雜亂的東西所誘惑。

從這一點上來說,越自由,越自律。

那麼自由與放縱的區別在哪裡?答案是:邊界。

放縱,是一種沒有邊界的失控行為,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體現。而真正的自由是有邊界的,在邊界允許的範圍內,享受最大的行動自由。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自律的習慣?

首先,家長要根據孩子成長中的表現與需求,學會漸漸放手。

如果孩子總在一種被要求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是很難擁有主動與自律的品質的。所以,家長要把自我管理權漸漸還給孩子,讓他學會自己約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在日常相處中,積極鼓勵孩子主動自覺的同時,漸漸收回管束。

自律的養成,一靠規劃,二靠專注,三靠堅持。

一、幫助孩子養成規劃的習慣

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問問孩子明天有哪些事要做。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列出來,做一個時間計劃。

一個人有覺得沒有什麼事可做,或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是最容易放鬆懈怠自己的。而一個人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時,就有了時間的概念與意識,從而開始進行安排與規劃。

二、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做事的優先順序,然後按這個順序去做。

如果一個人只看自己的心情,和一時的方便而行事,多半是什麼事也做不成。有一句話這樣說:

完成重要任務有兩項不可缺少的夥伴:一是計劃,二是不太夠用的時間。

學會找出最重要的事,從其他的事情中抽身出來,這是自律養成的重要一步。

這,也就是專注。

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總有著許許多多的誘惑,讓孩子不由地被吸引,進而在追逐它們的過程中流連忘返,瓦解了意志,迷失了方向。

而自律,就是有力量去有效地抵抗各種慾望的誘惑,從而專注而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

三、細化目標,分解目標。

1、幫孩子做規劃時,先別急著設定太大、太難的目標,否則很容易半途而廢。

著名作家斯蒂芬•蓋斯開始練俯臥撐時計劃每天做30分鐘,結果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完成目標。

後來,蓋斯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個俯臥撐。當他做完一個後,發現自己還吃得消,就繼續接著做,直到做不動為止。

久而久之,因為沒有了心理負擔,蓋斯把做俯臥撐的習慣保持了下來。

因此,目標分解得越細,孩子越容易堅持。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比如,可以把寒假作業分解到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間段裡,這樣,每次固定時間做一點,孩子就很容易執行。讓他每天堅持,就養成了每天學習的習慣。

3、向藉口挑戰

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把自律形成一種生活習慣。其中首要的功課之一,就是破除找藉口的傾向。這樣,才能很好地杜絕孩子尋找藉口。否則一旦有了藉口,之前所做的努力可能就會白費了。

4、藉助獎賞的力量

這種獎賞,更多的是來自於心中的成就感與自豪感。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把目光放在關注目標與結果上。

如果孩子一直把注意力放到學習或做事本身的難度上,而不考慮結果和獎賞,就很容易灰心喪氣。如果沉浸於其中太久,就會覺得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任務,心中就會企圖尋找捷徑。這樣,孩子就很難擁有堅持的力量。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體會到,當他認真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後,自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同時他學到和掌握了更多的東西,這就是一種進步,這能讓孩子收穫成就感與自豪感。

這樣,他才能從內心產生一種自律的力量,最終依靠這種力量去實現自己一個又一個的人生目標。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總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試試這幾招,幫娃克服“4分鐘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