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給予孩子的不僅是愛,而是整個世界。用通俗的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怎樣的態度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是我們做父母的最應該教給孩子的。用感性的認知引導子女怎樣認識這個未知世界,是我們所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既有世界觀又有方法論,教育子女怎能不成功呢?

父母所能給予的愛是有限的,父母的個體自身素質,受個人的那個心理特點的影響,付出的愛,很大概率是不全面的(完美的父母,只存在影視劇和作品中,現實中或多或少都有殘缺,或者僅有極少數的個體能夠達到完美),現實中他們所能給予孩子的愛,也僅僅是有限的;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愛(錯誤的愛,溺愛,扭曲的愛),也可能並不是他(她)想要的,(殘缺的愛)也可能不是使孩子能夠感受到滿足的。所以父母親在孩子的眼中永遠是有缺陷的,但是這個世界是無限廣闊的,有無線的可能,我們在父母身上所不能得到的愛,有可能從其他的人得到。我們每個人同世界接觸的那一面,是有限的 。個體所能感受到的世界,既可能是完美的,也可能是殘酷的。

這就面臨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其實人生就是一種未知的旅程,我們只不過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家中是父母,在單位是員工,在自己的父母親面前是子女,在國家當中是公民,我們每個人還未生下來,就已經被無形的繩索(規則)所束縛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思想和精神只存在虛擬世界中,但我們的感覺卻停留在現實中。這就如同角色扮演遊戲一般,生活中我們同時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但是演戲一定要有他的內在規則,這就是對角色的定義,我們每個人肯定要受到外界的限制,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在公司在單位,你要作為一名員工為這個單位作出貢獻,在家中你作為父母子女要做應盡的義務,奉獻是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合法的權力是圍系我們能夠持續奉獻的紐帶。

‌ 做父母的並不是天生就會,而是要後天學習!我期望探索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幫助天下的父母,尤其是那些教育子女存在困惑中的父母親,如何正確面對教育子女這一難關。

‌天下雖大,皆起於微末。國家雖然強大,皆始於民心所向。如果我們把國家比作一頭大象,民眾比喻構成大象的每個細胞,如果每個細胞為這個大象,多付出一點,大象就會變得很強壯,如果每個細胞都從大象的身上汲取一點,大象就會變得很瘦弱乃至崩潰、解體。國如此、公司如此、家亦如此。

‌任何複雜的系統,個體與整體之間都是由資訊維繫的。個體對整體有需求,整體對個體有要求。這就牽涉到個體如何面對系統整體的問題,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系統內部的外界環境。我想只有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構成系統的個體,付出一定要大於自己的回報,個體單位時間內為系統創造10份價值,只收獲其中一份回報,這個系統才能持續的發展下去。如果個體為系統創造10份價值,卻收穫11份回報,那麼系統也無法長久下去。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如果系統得到個體單位時間內創造10份價值,只能給予個體一份回報是正常的,進一步假設系統得到個體單位時間內創造的20份價值,卻仍然只給予個體一份回報,那麼這樣的系統,就會被新的系統所替代。

‌如果以家庭為單位研究的話,父母不應當乎視孩子的真實需求,在這不設任何的條條框框,不受任何固定的形式所束縛。何為真實需求?這牽涉到培養孩子的目標問題。目標、目的決定需求是否真實。通俗的說叫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了個體的需求是否真實(看了沒有?所有的你信以為真的僅僅是虛擬世界的東西,是我們頭腦中先假定設定的世界是真實的,那麼從屬於這個世界的每個屬性為真實屬性,世界太廣闊了,我們和世界接觸的面太狹窄,我們每個人所認知了解的世界也都有片面性,你所接觸的那面,就是為真,所末知的那一面,要麼不存在要麼還在未知的迷霧中)。

‌我們的情感像無知的野獸,在未知世界的迷宮中穿行,哪裡有陷阱,哪裡有桃園芬芳,哪裡有險惡境地,情感是迷茫的。我們需要用理性的思維,為情感這頭野獸找到一個安穩的家園,一個真實的自己能把握的世界。教育孩子一定要在理論上指引他,現實中在情感中引導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一定要給他講道理,規劃人生,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你首先要在白紙上給他劃方格,他的情感,才能如同文字一樣在方格里填寫,否則就如同塗鴉一樣,滿屏滿紙亂畫。世界觀、人人觀、價值觀就是這張白紙的橫、平、堅、直。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必然要牽涉到孩子如何在末知世界上生存?這一根本需求。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問題是你規劃的世界是怎樣的?是否經受過時間的檢驗?是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你給孩子引導的方向對不對。歷盡滄桑,人間正道是滄桑。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ICPS方法:除了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還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