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在評判自己的孩子時,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遇到點挫折就退縮了,沒出息。”可轉念一想,批評孩子的同時,家長是否想過自己。

其實大多數的成年人也是如此。如社會中一大批選擇安逸,不願意去奮鬥的年輕人,不就是害怕挑戰,畏難,選擇待在舒適區的一種表現嗎?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凡事都有利有弊,舒適區或許更自在,但卻難實現自身的價值。

孩子年齡還小,從小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對孩子的未來成長是有很大意義的。


▼孩子玩積木,出現畏難心態,奶奶做法不可取

玲玲今年三歲,在過生日那天,爸爸給女兒買了一大盒積木,並配備了一個積木桌。積木內部有各種各樣玩具的模型,供小孩子模仿搭建。

平時玲玲都是奶奶帶的,父母的工作比較忙,買這個玩具就是為了提高玲玲的專注力以及思考能力。

在積木到家前三天,玲玲都能夠在積木桌面前坐一個小時。可是到了第四天的時候,玲玲玩著玩著突然開始發脾氣,然後把積木全部扔到了地上。

奶奶見狀端了一盤水果給玲玲,告訴玲玲說:“不會玩就不玩了,等爸爸回來一起玩吧,跟奶奶下去找小朋友玩。”

就這樣,玲玲被拉到了奶奶舒適區。

在生活中的玲玲也是如此,稍微遇到一點小小的問題和挫折,就向奶奶求助。

奶奶無法給予答案的,就會選擇性的迴避,這也造成了玲玲現在畏難的心理狀態,玲玲奶奶的這種教育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一般聰明的家長會在孩子遇到困難情況時,給孩子搭腳手架,用合理的方法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在最近發展區中愉快的學習和提高。

▼最近發展區以及腳手架型父母的定義

那麼何為最近發展區呢?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是維果斯基提出的。其認為學生一般是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的水平,就是自己通過獨立活動能夠達到的水平。

而另外一種就是學生的可能會發展的水平,一般都是通過教學所得到的一種潛力,兩者所存在的差距則是最近發展區。

在這個發展區內,作為父母想讓孩子變得更好一點點,就要通過搭建腳手架的方式來讓孩子得到潛在水平的提高。

搭腳手架這個名詞對於家長而言或許很生疏,其還有一個書面性的說法,稱之為支架式教學法。

即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提供適當的線索,或者是支架,來幫助其突破難關或者解決問題,逐步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而這種理念和建築行業中的腳手架很類似,所以就有了關於腳手架這個名詞的稱呼。

如果將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看作是一座高樓,在搭建高樓的過程中,如果讓孩子自由發展,那麼孩子可能在蓋到第一層樓的時候就自我放棄了或者是自我滿足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通過干預幫助孩子搭建腳手架,孩子可能會更上一層樓。

▼在教育孩子時,大多數父母往往會走向教育誤區

腳手架型的父母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而與之相對應的也有兩類教育型別,放養型教育以及直升機式教育,這兩種教育往往會使得孩子走向另外一種極端。

│ 放養型教育

放養型父母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讓孩子獨立的生活,自由的成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孩子在騎單車時,放養型父母會認為:孩子不摔跤,又怎麼會獲得成長呢?

所以自由放任,但是有些孩子在摔了幾次跤之後,就開始自動放棄了,甚至因為害怕而拒絕再去學習。

這類父母的不干預,也會導致孩子永遠無法獲得成功。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放養型教育成長出來的孩子將來會比直升機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加的獨立。

│ 直升機式教育

所謂的直升機式的教育則是對孩子大包大攬。即使孩子已經會騎單車了,家長仍然不放心,害怕孩子摔倒,所以一直幫孩子扶著。

在孩子身邊充當著永遠的保護傘,孩子感受不到挫折和痛苦,當脫離父母之後,孩子就像是一個無助的“嬰兒”,遇挫即敗。

▼如何幫助孩子搭建腳手架,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做

相比於放養型和直升機式的教育,搭腳手架這樣的教育更適合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並不是對孩子事事都管,也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最基本的原則是點到為止。

1)先搞清楚孩子處於舒適狀態還是沮喪的狀態

家長在幫孩子搭腳手架之前,需要觀察好孩子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比如孩子本來一個人搭積木,玩得開開心心,完全不需要大人的幫忙,那麼這個時期就屬於孩子的舒適區。

此時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干預,干涉太多反而會打擾孩子的專注力。

相反,當孩子挑戰了更高難度的積木搭拼時,出現了困難,遲遲無法前進,甚至有了暴躁的情緒,此時就是孩子的沮喪區。

而舒適區以及沮喪期這個這中間的差距則稱之為最近發展區,也是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過渡的。

2)給予孩子適當的提示

可以通過語言、圖片、肢體給予孩子提示,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在搭建積木時孩子無法進行下一個步驟,此時可以通過教程上面圖片的指導,或是語言性給孩子指導,亦或是肢體上的手勢告訴孩子下一步該怎麼做。

3)合理的給出建議

如果父母在給出孩子提示之後,孩子仍然不知道為什麼,也找不到合理的解決辦法,那麼家長就可以在此意見上面,多提出一些較為清晰的建議供孩子去參考。

比如孩子積木搭的很好,突然中途倒掉了,經過多次嘗試依舊倒塌。

此時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下面如果面積大一點兒,上面可能倒塌的概率就會低一些。

給孩子明確的建議,告訴孩子具體該怎麼做。與此同時還可以適當的新增一些道具,來幫助孩子更好的解決問題。

4)啟發式提問

一般啟發式提問,在教學中使用的比較多。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妨多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要帶有啟發式的意味,能夠開發孩子的大腦,讓孩子朝著某一個方向去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大腦得到了高速的運轉,也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跟隨著父母的這種思維去實踐之後,孩子可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個解決的方案。

5)鼓勵孩子,給予孩子信心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不斷的去鼓勵的,孩子在遇到挫折之後,心裡難免會出現各種焦躁的情緒。

在經過父母的幫助下獲得了小小進步時,家長要積極的鼓勵孩子,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鼓勵時一定要明確孩子進步的內容,而並不是很簡單的說:“你真厲害”這樣的詞語,讓孩子不知所措。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切忌不聞不問,也不能大包大攬。只有把握好之間的界限,才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思考能力。

尤其是當今社會,遇到挫折勇往直前的那一個,才更能夠在社會上生存。長久呆在舒適區域,往往就是一個人自我放棄的時刻,因此不斷挑戰才是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要形成的一種品格。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女兒睡覺不安分睡大床,反而還說很擠,看了監控後寶媽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