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關於睡覺(9條)

a、誤區1:讓寶寶早點睡/晚點睡

正確姿勢:調整入睡時間,每次延長或縮短30分鐘哄睡覺。

(1)新生兒到2個月的寶寶,每天睡16小時即可;

(2)2個月到4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平均睡14小時;

(3)4到6個月的寶寶總睡眠時間13小時;

(5) 1週歲以上保證12小時即可。

b、誤區2:寶寶睡覺時動來動去/夜驚,就大量補鈣

正確姿勢:正常現象,每次安撫入睡即可。看頭髮是否有發黃等現象來判斷是否需補鈣;

c、誤區3:寶寶晝夜顛倒睡覺,半夜陪寶寶玩耍

正確姿勢:嘗試白天多逗寶寶玩,帶寶寶外出等,縮短白天睡眠的時間。半夜醒:不陪玩,不開燈,也不出聲,用手輕輕拍拍寶寶在安撫入睡,1周後就有改善。

d、誤區4:寶寶吵鬧或一放下就醒/不知道如何哄寶寶睡,就抱著睡覺

正確姿勢:了解寶寶抱著睡的原因—缺少安全感。放下寶寶,然後陪在身邊,兩手輕輕摟住寶寶或安撫他,待寶寶睡熟後,再離開。堅持1周後有改善。

e、誤區5:停止寶寶睡覺時發出呻吟/呼呼聲/磨牙/搖頭/抽搐等現象

正確姿勢:都屬於正常現象。做好觀察,防止出現傷害到寶寶行為,不要強行制止,輕輕安撫他入睡即可。

f、誤區6: 怕寶寶著涼,睡覺穿得多

正確姿勢:16-21°是寶寶睡覺最適合的溫度,穿蓋厚薄合適的睡衣或者睡袋即可。判斷寶寶合適的體溫的辦法:脖子是否溫熱,小手是否溫暖。

g、誤區7: 怕寶寶晚上餓,頻繁餵奶

正確姿勢:如果新生兒睡眠超過3小時應叫醒他,給他餵奶,提供營養生長。 4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夜間連睡6小時以上不吃;寶寶在晚上不吃,白天會多吃,不用擔心寶寶營養不足。

h、誤區8: 怕寶寶睡不好,一直不分床睡

正確姿勢:掌握循序漸進過程,做好大人工作思想。

人為的安排打造他個人空間,佈置、遊戲、玩耍,從抗拒變成喜歡。

不斷通過書籍故事/動畫片來引導孩子分床睡覺;準備喜歡的安撫物件,讓他陪睡。

(1)在陪孩子睡覺時適當拉開距離;

(2)為孩子準備一張緊靠媽媽床的小床;

(3)將孩子的床放在稍遠一些,但媽媽仍能看到的地方;

(4)將孩子的小床放得更遠一些,或放在獨立房間。

i、誤區9: 寶寶沒有養成午睡習慣

正確姿勢:寶寶午睡很有必要,並且固定時間,也可抽出時間忙大人自己的事。

(1)營造午睡環境,窗簾拉上、講故事讓他平靜下來;

(2) 有睡意了讓寶寶平躺,大人則在邊上躺下引導睡覺,不要發出聲音,輕拍他。

二、關於飲食:包含主、輔食、喝

1、關於母乳餵養(6條)

a、誤區1:寶媽因工作、體型等原因不願親餵母乳,用奶瓶替代。

正確姿勢:立即堅決停止使用奶瓶,但別餓著寶寶。在寶寶不餓的時候嘗試親喂,在寶寶飢餓的時候,用小勺或手指哺乳法餵養,或者用餵奶輔助器來輔助親喂。

b、誤區2:母乳儘可能多擠多存放冰箱冷藏,拿出來微波爐加熱

正確姿勢:適當儲存,存量不超過3天;將奶瓶放置開水壺45°熱水燙或加熱可快速升溫,注意溫度控制。

c、誤區3:擔心奶水不足寶寶吃不飽,寶媽猛吃雞鴨魚肉

正確姿勢:針對性的適當增加營養;給寶寶少吃多餐進食,堅持頻喂,解決奶水少問題,解決寶寶餓問題。1-4星期大的寶寶,純母乳24小時若能尿夠至少6-8次,每天有大便,就是吃夠了奶。滿月後的寶寶,大便可能一天幾次,也可能幾天一次,但只要純母乳24小時能尿夠至少6-8次,也是吃夠了奶的。寶寶頻繁哭,請從養育上找原因,不要一味新增奶粉。

d、誤區4:餵養只會躺著喂,不會抱著喂;時間久了,會出現奶水淤積。

正確姿勢:搖籃式,動作要領:媽媽坐在合適的椅子上或者沙發上,肩背部放鬆,餵奶一側腳下可放個小板凳,媽媽腿上可放一個枕頭或者哺乳枕,起到幫忙承託寶寶的作用。媽媽用一隻手的臂彎托住寶寶的頭部,把寶寶放在大腿(或大腿上的枕頭、哺乳枕)上,寶寶是側躺,臉、腹部和膝蓋都是朝向媽媽,並且呈一條直線。最經典的哺乳姿勢,適合於所有的足月嬰兒

e、誤區5:出現厭奶情況,寶媽心情沮喪或難過

正確姿勢:試著在寶寶睡著了或很困時給他餵奶;嘗試不同的餵奶姿勢

;邊餵奶邊走來走去;找個安靜的房間給寶寶餵奶。

f、誤區6:出現吐奶/溢奶現象,求醫不知所措

正確姿勢:餵奶時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奶嘴,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氣進入;喂完奶後,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同時每次喂完奶,託著後背,輕拍1分鐘後放下。

2、關於奶粉餵養(5條)

a、誤區1:聽取別人建議,選擇進口高大上奶粉,選擇羊奶粉。

正確姿勢:奶粉選擇主要看是否接近母乳成分、營養成分配比、寶寶適合的口味、其他微量元素、最後挑大廠品牌及價格;

b、誤區2:新手泡奶粉時

正確姿勢:蓋緊瓶蓋,輕快的搖動使奶粉溶解;餵奶前將奶液滴在手腕上測試溫度,溫度適宜飲用後立即餵奶。衝調後的奶務必於一個小時內飲盡,如有剩餘請棄掉。

c、誤區3:寶寶如何換奶粉

正確姿勢:交替漸進方式換奶,寶寶換奶時,兩種奶粉混合著吃

步驟1、先在原奶粉裡新增1/3的新奶粉,吃2-3天;

步驟2、若寶寶沒有不良反應,再原奶粉、新奶粉各1/2吃兩三天;

步驟3、再原奶粉1/3、新奶粉2/3,吃2-3天;

步驟4、最後過渡到完全用新的奶粉取代老的奶粉。

d、誤區4:喝奶粉造成便祕

正確姿勢:定時給孩子喝水、果泥、菜泥、碎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培養孩子定時大便的習慣。

e、誤區5:喝奶粉怕營養不夠

正確姿勢:科學餵養,按體重計算出每天的應喝奶量做好分配;同時可適當加大水果的食用。

3、關於輔食(7條)

a、誤區1:母乳/奶粉餵養時擔心寶寶渴。

正確姿勢:不必擔憂。除非寶寶出汗較多,比如天氣炎熱、發燒或其他原因,可適當喂水。

b、誤區2:擔心寶寶營養不夠提早新增輔食

正確姿勢:6個月後新增,前期寶寶腸胃未適應,增加代謝負擔。寶寶胃口有限,排擠了營養更高的母乳/奶粉的攝入,反而導致營養不良。

c、誤區3:第一次輔食,增加蛋黃作為營養

正確姿勢:蛋黃中鐵很難吸收,應在7-9個月開始新增,每日自1/4個逐漸增加至1個。第1次正規的輔食應該是嬰兒米粉。嬰兒米粉強化了鐵、鋅、維生素等,不容易引起過敏,同時適量新增果汁、菜汁。

d、誤區4:用米粥代替嬰兒米粉

正確姿勢:錯誤,米粥作為常規食物,營養成分遠不及米粉,應以米粉為主要輔食。

e、誤區5:輔食選購推薦的豆形狀、小動物形狀,或帶有兒童圖案的小食品

正確姿勢:認準帶有GB10769—2010和GB 10770—2010 國標(嬰幼兒穀類輔助食品)的產品;避免添加了香精、色素、防腐劑、白糖、食鹽等新增劑的食品,不喝蜂蜜水或糖水,少喝果汁。

f、誤區6:烹製輔食加了少量佐料

正確姿勢:不要加鹽、加糖但可適當放植物油。為寶寶提供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

g、誤區7:1週歲了大人替寶寶喂輔食

正確姿勢:10個月後,嘗試讓寶寶自行進食,促進神經心理髮育,讓寶寶嘗各種味道,聞各種氣味,看各種顏色,聽不同聲音,手眼協調使用工具,精細動作訓練本體感覺等。

4、關於吃飯(3條

a、誤區1:為讓寶寶順利吃飯,讓他邊吃邊玩

正確姿勢: 寶寶吃飯時不要開著電視,取走餐桌上擺放玩具,邊上的大人以身作則專心吃飯,並引導寶寶一起品嚐飯菜。

b、 誤區2:寶寶自己吃不好而且吃不乾淨

正確姿勢: 備寶寶就餐的準備工作,可以在餐椅下鋪上塑料布或報紙,給寶寶戴上圍嘴。鼓勵寶寶,不要特別在意寶寶仍會用手直接抓食物,慢慢學習用匙吃飯。

c、誤區3:寶寶偏食只能任由他選擇吃

正確姿勢:不要在餐桌上批評孩子;經常改變食物的烹調加工方式,使食物色、香、味俱全;家長帶頭引導孩子吃不愛吃的食物。

5、關於吃水果(2條)

a、誤區1:寶寶還小,不能吃水果

正確姿勢:適當補充維生素,曉得時候可以買果泥類;

b、誤區2:寶寶喜歡吃水果,多吃點沒事

正確姿勢:(1)吃水果應根據寶寶體質與實際情況來,一般食用的水果建議:蘋果、獼猴桃、西梅、橙子;

(2)脾胃較弱、容易腹瀉的寶寶少吃西瓜、香蕉等;

(3)舌苔厚、便祕、體質偏熱的寶寶,多吃些金果、熟蘋果;

(4)消化不良的最好多吃熟水果泥(像放屁臭易脹氣的寶寶)。

(5)寶寶長牙後,就可以吃一些水果塊了,鍛鍊他們的咀嚼能力,但不要太大,免得堵塞氣管。

(6)芒果、菠蘿等熱帶水果容易引起過敏,不宜讓寶寶吃。可以把這些水果煮成水,再餵給寶寶喝

6、關於喝水(4條)

a、誤區1: 寶寶不願喝水,用飲料、果汁代替

正確姿勢:挑一款適合寶寶的杯子讓他喜歡上;讓寶寶隨時隨地能夠拿到杯子可以喝水;適當增加遊戲,讓寶寶有意無意地參與喝水;

b、誤區2: 給寶寶每天定量喝很多水

正確姿勢:(1)6個月以內,不需要額外補水;

(2)1-3歲,每天喝500ml,固定時間分多次喝;

(3)3-5歲,每天喝700ml,固定時間分5次喝;

(4)5歲以上,每天喝1000ml,分多次喝。

7、關於食物(4條)

a、誤區1:寶寶不喜歡吃蔬菜,喜歡吃肉

正確姿勢:挑選色澤豔麗,可口的蔬菜:黃瓜、番茄、絲瓜、莧菜、秋葵、

冬瓜、毛豆、茄子、四季豆、豇豆、紫甘藍。蔬菜食材儘可能豐富些,在外形上、烹飪方式上下功夫。

b、誤區2:寶寶小,怕魚刺不給吃魚

正確姿勢:(1)選對魚,比較常見推薦:鱈魚、鯰魚、鯧魚、鱸魚、蝦蟹、扇貝類。

(2) 吃對部位,首選部位“魚臉”魚鰓側邊;其次是魚背部;最後是肚子部分(注意大刺)

c、誤區3:給寶寶額外補充營養品

正確姿勢:寶寶的營養攝取依靠食物足夠;建議高營養食物:魚、蝦、豬肝、雞蛋即可。

d、誤區4:寶寶不喜歡吃飯,愛零食

正確姿勢:3歲前,不予以垃圾零食,可引導給與草莓、香蕉等水果,杜絕巧克力、糖、薯片、冰淇淋等食物。稍大些的孩子,不影響正餐情況下,適當給與嘗試健康零食,山楂、牛奶、核桃。

三、關於便便尿尿(9條)

a、誤區1:寶寶幾天不拉,懷疑便祕

正確姿勢:寶寶滿月後,身體對食物的消化能力提高,發生攢肚不必慌張。

長大後則判斷便便是否很乾硬或者球球狀。

解決辦法:(1)勤喝水,吃火龍果,熟香蕉,益生菌。

(2)拉完便便,擦乾淨後,然後再用溫水洗下屁屁,記得擦屁屁油,防止紅屁屁。

b、誤區2:寶寶頻繁拉便便,腸胃有問題

正確姿勢:不必擔心,寶寶經常性出現便便不規律,跟自身消化能力及飲食有關。可更換食物,觀察幾天。

c、誤區3:寶寶拉稀就覺得是腹瀉

正確姿勢:觀察頻率,精神好,身體舒適,進食正常不必擔心。

如出現嘔吐、發熱、哭鬧、精神疲軟則是腹瀉,不要濫用抗生素。應該:

(1) 檢查吃、喝的有無問題;

(2) 出現血絲;頻繁嘔吐;發燒38°以上;腹瀉超過2天以上。則儘快就醫。

d、誤區4:便便呈綠色拉稀狀,著急看醫生

正確姿勢:檢查寶寶的小肚子是否有著涼;如果沒有就說明寶寶消化不好,吃媽咪愛或者益生菌調理。

e、誤區5:便便呈黑色狀,著急看醫生

正確姿勢:新生寶寶常見的消化不良問題,建議更換食用食物,一般2天內就好。

f、誤區6:便便呈泡沫狀,著急看醫生

正確姿勢:給寶寶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就能恢復正常,減少或停止新新增的食物即可。

g、誤區7:便便呈蛋花狀,著急看醫生

正確姿勢:多為消化不良或者是細菌性腸炎,自檢食物是否有問題,觀察2天;如無改善再就醫。

h、誤區8:寶寶肚子鼓起誤以為便祕

正確姿勢:判斷寶寶日常生活是否正常,活動力良好,能玩、能吃、能拉,體重正常增加,沒有嘔吐,沒有硬塊。父母幫他進行按摩。先將按摩油倒在手上,雙手稍加揉搓後再按摩其腹部。這樣有助於腸道蠕動,排出氣體,改善消化吸收、減緩脹氣的不舒服感。

I、誤區9:儘早進行如廁訓練

正確姿勢:不適合,一般18個月之後開始訓練;看準時機:對坐便器感興趣;能聽懂指令;向上廁所時能表達;

(1) 提前準備好適合寶寶的坐便器;

(2) 固定時段刻意訓練;

(3) 鍛鍊他穿普通內褲;

(4) 鼓勵他學會了自己上廁所。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教子先“知子”:孩子見人不愛打招呼,還愛悄悄躲開,終於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