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週末去親戚家做客,吃飯的時候他家孩子懂事地幫父母拿筷子,飯菜都盛上了桌,孩子開始分筷子了,可是發現少拿了一雙。這時孩子非常的緊張,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父母的表情有些僵硬,想生氣又不好生氣的樣子,對孩子說:“再去拿一雙吧,這點兒事都幹不好。”孩子趕緊小跑到廚房又去拿了一雙筷子。

我看氣氛有些尷尬於是說:“小孩有幫父母做家務的心就很不錯了,多拿幾次他就熟悉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家孩子平時一定是受過不少責備。就算今天犯的是小錯誤,孩子的表情也有些慌、不安。

經常受父母責備的孩子,一般會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就像親戚家的孩子一樣,當自己犯了小錯誤也會如臨大敵。父母的責備並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我們需要明白大家為什麼對孩子的教育過於苛刻,了解根本原因才好對自己錯誤的教育辦法進行改正。

▶▶家長為什麼會經常批評孩子?

下個月是媽媽的生日,小剛想為媽媽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他知道媽媽最喜歡好看的裙子,但是自己的零花錢不夠買一條好看的裙子。他之前聽老師說,只要是用心的禮物父母都會喜歡。於是,小剛決定用自己最愛的床單為媽媽做一條新裙子。

他費盡心思地做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等到媽媽生日的那天送給了她。換來的卻是媽媽的一頓責罵,“你這個敗家子,把這麼好的床單剪成這樣幹嘛?你做的這個裙子我能穿出去嗎?”很顯然小剛的媽媽沒辦法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這件事,最終導致誤會了孩子的行為,也傷害了孩子的心。

家長們喜歡拿自己的孩子攀比,不是對比學習,就是對比乖巧、懂事。很多家長不想讓自己在外面丟人,就給孩子設定了一個不符合自身情況的目標,孩子做不到家長就會因此大發雷霆。其實這都是家長的問題,最後承擔後果的卻是孩子。

很多家長脾氣比較急,在孩子犯錯後都會用發脾氣的方式教育他。大家覺得孩子不應該犯這樣低階的錯誤,大人認為是可以避免的。再回憶起孩子之前的錯誤就會越來越生氣,最後沒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傷害了親子間的關係。這樣得不償失的教育方法,實在不適合大家以後在教育中使用。

說到底家長只有和孩子的心理達到“共情”, 多為他想一想才能明白孩子的心思。其實共情就是:和孩子形成同理心,對一件事情有相同的感受。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情,如果相反就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

▶▶責備孩子的影響

“你怎麼這麼笨?”“我怎麼生出你這樣的兒子?”“你什麼事也做不好。”這是很多家長在教育中經常會使用的一些語言,雖然是有口無心,但還是會傷害到孩子。父母經常指責孩子會讓他不能客觀的評判自我價值,做事唯唯諾諾。與同伴交往的時候更被動,喜歡聽別人差遣。比其他孩子膽子更小,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更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導致偏執人格的形成。現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越來越多了,這些血淋淋的教訓都和家長的教育有脫離不了的關係。家長平時的批評過於嚴厲會傷害他的自尊,在教育中父母沒有給孩子任何溫情,易導致他做事偏激、極端。在以後的生活中,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處理不當走入歧途。

★ 嚴重影響親子依戀關係的形成。一個沒有接受過父母鼓勵的孩子,沒辦法和父母形成“依戀”。 這類孩子沒有安全感,對朋友甚至父母都沒辦法信任。性格變得很孤僻,易暴躁,沒辦法融入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

不良的教育方式只會給孩子帶來一生負面的影響,只有懂得打“溫情牌”的父母,才會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學會如何正確的教育才是家長教育中的重要問題,我們平時可以以“共情”為核心開展教育。

▶▶如何運用共情,達到溫情的教育目的?

錯誤的:“媽媽,我覺得這道題太難了。”“難什麼難,那還不是因為你笨。”正確的:“媽媽,我覺得這道題太難了。”“嗯,是有點難,你看這樣做是不是好一些?”

回答孩子的時候應該明白孩子內心的感受,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實能力,才能為他設定一個符合自身的目標。試著去接受孩子平時的觀點,這種共情的方式會讓孩子接受你的建議。

★對孩子的能力過分自信,鼓勵沒有正確使用錯誤的:“媽媽,明天高考我好緊張啊!”“沒什麼好緊張的,爸爸媽媽都相信你。”正確的:“媽媽,明天高考我好緊張啊!”“孩子我理解你,當年我也這樣。只要我們正常發揮就可以了。”

雖然父母的鼓勵對於孩子來講非常重要,可是鼓勵也要分時機。如果孩子心情很緊張的時候,你對他緊張的心情沒有理睬,那麼即使是積極的鼓勵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教育孩子還是應該結合當時的情況,最好使用理解寬容的語言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因為自己的脾氣給孩子造成了傷害,一定要及時的道歉。這種歉意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溫情,促進親子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

孩子犯錯時,你會如何溫情的教育他呢?在教育過程中,各位是否對孩子發過脾氣,事後又是如何處理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和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哦。

23

高考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洛克菲勒寫給孩子的38封信 第2封信 運氣靠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