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傳統實體零售業受到了明顯衝擊,很多商家來說,日子似乎一年不如一年。

而就在最近,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又在批發市場上“撒了一把鹽”。

作為阿里巴巴的前身,馬雲於1999年創辦了1688網站。1688以批發和採購業務為核心,主要面向的是B2B業務。

在過去的20年多年裡,1688在B2B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比起如日中天的淘寶、天貓,可以說1688相對算是阿里旗下一個不慍不火的業務板塊。

但就在最近,主打線上批發的1688網站火了起來。市場調研機構QuestMobile公佈的2020半年度APP增長TOP榜中,阿里旗下的1688赫然在列。資料顯示,1688的月度活躍使用者較同比增長了82.14%。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6月,1688平臺上20-30歲的買家數佔比明顯提升,從2019年同期的30%增長到近40%,年輕人群逐漸成為1688平臺的主流買家。在小紅書、豆瓣、微博、抖音、B站等社群平臺,都出現了大量關於1688的分享與討論。

年輕人開始擁抱線上批發市場,不僅讓業內人士高呼:“七成批發市場三年內或將消失”,也讓阿里燃起了新一輪擴大B2B市場的熱情。

面對媒體,當被問到是否擔心1688的出現把線下小商品城和批發市場打掉時,阿里副Quattroporte汪海表示:“市場競爭永遠是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誰最好的滿足了客戶的需求,誰就能接住這個生意。”

不難看出,以阿里為代表,整個電商其實對未來線上B2B業務都充滿樂觀。而作為線下市場最後的陣地,批發市場真的不行了嗎?

批發市場的第四次危機

俗話說得好,面對市場經濟下的科技改革和開放競爭,沒有一個行業能夠永垂不朽,沒有一種商業模式能夠一勞永逸。

但對傳統批發行業來說,似乎是一個例外。

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裡,守著固有的商業模式,傳統批發行業已經度過了3次“行業危機”。

第一次大致在90年代,隨著國外知名品牌湧入,以及本土大力培育馳名品牌,品牌效應成為當時的時髦概念。也使得“渠道”成為各級批發商的主戰場,即得渠道得天下。

一部分“先知先覺”的批發商花錢出力,成為了一些知名品牌的代理商,同時也賺的盆滿缽滿。市場也出現了一種觀點,未來將會是經銷商的時代,小打小鬧的批發商將會被徹底淘汰。

然而事實證明,各地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無數批發商依舊賣著貨,活得很好。

進入千禧之年,傳統批發市場遭遇了第二次危機。

在2000-2010年,這十年是現代零售的黃金期,世界知名的連鎖賣場進入中國,國內各大連鎖賣場也紛紛出現,區域性的連鎖賣場連層出不窮。連鎖賣場將會取代批發市場的聲音又出現了,但結果同樣是被打臉,批發商們依舊不走陽關道,走著自己的獨木橋,賣著自己的貨。

第三次危機,可以說從2010年開始的後十年。

這十年裡,電商新零售爆發式發展,依託資本力量,電商巨頭們通過補貼的方式與線下市場打起了價格拉鋸戰。但是,最受衝擊的當屬線下零售業。在電商的“狂轟濫炸”下,許多實體店不得不向電商低頭,開始擁抱網際網路,銷售模式開始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甚至部分實體店淪為體驗店,供消費者體驗產品,真正的銷售大頭已經從線下轉為線上。

但對批發市場來說,線下銷售依舊是大頭,通過線上挖掘出的大客戶,少之又少。面對電商的衝擊,批發商的日子比以前難過了,但也絕非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而第四次危機,則是從2020年開始。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各地不少地區的批發市場遭到關閉。原先客戶資源大量流失,銷售渠道因疫情被鎖死。加之電商的反撲,直播帶貨的興起,傳統批發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從各地批發市場的冷清場面,再到80後、90後新一代批發商擁抱網際網路的態度,市場再次出現了對傳統批發市場的悲觀聲音:“七成批發市場將在三年內消失!”

實際上,市場迫切希望批發市場做出改變的原因,來源於對批發市場的刻板印象。在很多人眼裡,批發市場的商品似乎成了廉價、低檔的代名詞。與消費升級的主基調格格不入。但批發市場之所以能夠屹立幾十年不倒,其自身有著堅固的護城河。

批發市場的護城河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批發市場是中國本土唯一“原創”的一個實體商業業態。它不像超市、購物中心、電商,這些商業模式基本中國模仿學習西方後引進的。

因此,批發市場不光是市場,更是一個江湖。是中國廣大基層經商者勤勞奮鬥的真實縮影。很多人都是以“夫妻店”的形式經營發展,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發展,各級批發商已經形成自己的生態護城河,因此才能多次抵禦了時代商業模式變化帶來的衝擊。

具體來看,批發市場有三大優勢是目前電商取代不了的。

首先是實物優勢。

批發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產品的集中倉庫。各式各樣的商品可以供買家甄別挑選。與電商相比,雖然網上的產品也種類繁多,但某些特定型號、品類的產品只能在批發市場找到,例如某些特殊的五金材料。

又比如像農產品這樣的批發市場,幾乎沒有產品標準,在網上難以甄別產品的品質,只有在線下批發市場去用感官鑑定農產品的顏色、新鮮度、成熟度等。

此外,目前電商商品時常還會出現色差、質感不符的商品,以及取貨時間過久等問題,這也是目前電商無法取代批發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議價優勢

雖然說電商的出現,打破了原有批發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此前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有所減弱,商品價格變得更加透明。但批發市場與生俱來的價格優勢並未改變。

有市場機構對某批發市場調研發現,約85%的經營者只有實體店面,只有15%的經營者既有電商渠道又有店面。

許多批發商受教育程度並不高,對電商平臺的運營也摸不出門道,加之電商競爭也進入紅海,複雜化、精細化的運營管理、高昂的廣告推廣費令不少批發商望而卻步。因此,大量的商品依舊是通過線下進行銷售。即便是對於有網店的批發商來說,相比網路上的小單,他們更願意接線下老買家的大單,給予線下買家更大的價格優惠。

因此對專業買家來說,批發市場依舊是採購的首選場所。

此外,批發商的區域優勢也十分明顯。

當然,隨著電商巨頭們的步步緊逼,以及批發市場自身經營存在的種種問題,批發市場護城河並非是牢不可破的。單一的銷售模式,使得批發市場客流下降明顯,高昂的房租成本疊加疫情衝擊,使得中小批發商步履維艱。市場認為七成批發市場三年內消失,並非沒有可能。

但需要清楚的是,批發市場的隕落,並非僅是是電商衝擊造成的,把鍋全甩給電商,有失偏頗。

電商不是救命稻草

後疫情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尋求復甦。對傳統批發市場而言,很多人也開始鼓吹擁抱網際網路,呼籲商家利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方式進行自救。

但無論是直播帶貨,還是投身電商,都無法在本質上拯救線下批發零售。在自身擁有護城河的情況下,導致今年批發市場普遍萎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的大幅衰退。

受疫情影響,全球範圍內的需求都在減退。而沒有交易,就沒有市場。再多的渠道、再新的模式,都沒有意義。

對商家而言,電商只是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便捷的服務,並不會本質上為商品本身加分。想打破批發市場的現有局面,終究需要供應商在產品本身上下手,推送產業鏈轉型升級,提升產品本身的價值屬性。

反之,對電商巨頭們而言,傳統批發市場的衰敗或許是一個好訊息。對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數字資產,能夠控制越多買賣雙方的資料資訊,就能夠在未來形成更高的市場話語權。

至於電商巨頭們鼓吹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讓買賣雙方實現共贏,這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謊言。只要市場存在交易,就會有掮客、有中間商。沒有中間商,電商平臺就是最大的中間商。

更為關鍵的是,如果電商消除了廠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批發商,這批數量龐大的經營者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鼓勵創新,擁抱新經濟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舊事物的消亡都伴隨著時代的劇痛,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發展成果不能充分流到福斯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面對數字經濟的火爆,如何真正找到其撬動實體經濟的支點,才是當下資源支配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華為侯金龍:面向城市、企業和行業,攜手共建全場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