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武式太極拳名家李永康(右)陳謂同老師

真正的氣功不練氣

一一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六)

李新方

【原文】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解曰】氣功,這個幾千年來令無數人苦苦追尋、夢寐以求的神秘之物,其本質究竟是什麼?與技擊存在哪些內在聯絡?到底怎麼練才是對的?古往今來,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不知難倒了多少人,雖窮畢生之精力而不可得,每有迎不見首,隨不見後之嘆,惟祖師能盡其竅妙而出之以平常,真正的氣功是不練氣的,明乎此人皆可以躋身於聖域:“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此誠揭千古之秘,開萬世之基,而後有所持循矣。

李亦畬書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首先,氣功的本質和修煉的全部內容都是用意,而不是練氣。故氣功的定義應為:透過意識的運用,使人體生命活動達到最佳狀態的一種自我修煉方法。“氣功”一詞,在晉代許遜《明淨宗教錄·氣功闡微》中已有記載,但並未流行,幾千年來大多稱為養生、修身、修道、丹道、導引、坐忘、坐禪、禪定等,在武術中則稱為內功,或內功心法。直到近幾十年來,氣功才作為通稱流行起來,雖通俗卻並不易懂,許多人往往望文生義,以為氣功不過是練氣的功夫,是一種深呼吸運動。同樣也把太極拳的養生作用簡單地理解為有氧運動,腹式呼吸,這同以為太極拳的技擊功夫只是推手一樣,使太極拳的養生和技擊作用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太極拳就是以練意為主的武術和氣功,“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武禹襄《十三勢說略》),這種解釋對於其他氣功同樣適用,一切氣功的本質都是全憑心意用功夫,不練意就算不得氣功,如舉重、體操等運動也講深呼吸。但太極拳與其他氣功又有本質的區別,武林中有句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是說練拳和練功是兩件事,要分別去做的,而太極拳則是拳功一體,性命雙修,內外無別,集大成而止至善,技擊、養生、修道盡在其中,更高階而又更簡單,一步到位。

其次,用意的目的在於蓄神。這裡的神,指的是元神,而並非超自然的造物主或某種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科學的,修煉元神即所以開啟技擊全自動化程式和為程式加速。那麼,意和神是什麼關係?“後天之意謂之意,先天之意謂之神。神之所在,氣即從之。氣依神而生,亦依神而息”(《唱道真言》)。所謂後天之意,也叫做心、識神;而先天之意叫做元神,簡稱神。《黃庭經》中的“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神出自然”,說人體的每個器官和組織細胞都有神的存在,指的就是元神,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但遠不止此。

《黃庭經》

事實上,人體的血壓、心率、體溫、內分泌、免疫系統等,都不受識神即思維活動的直接支配,但受識神活動,如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間接影響,故其他氣功多采用抑制識神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元神的作用,所謂“心死方得神活”(王重陽《坐忘銘》)。而太極拳則是“先在心,後在身”,“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武禹襄《太極拳解》),即透過識神的作用來修煉元神,識神決定行動,元神負責完成行動,識神與元神相互作用,使身心健康水平和技擊功力全面提高,見效更快,作用更大,也更有積極意義。

還有,氣功不是練氣的功夫。當然,不論練功不練功,還是練什麼功夫的人,誰都離不開氣,服氣、食氣同吃飯一樣,人活著就離不開吃飯,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也不是吃的越好越多就越健康,人活著是為了贊天地之化育,即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並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二章》),如此才叫做真正的人,簡稱真人。氣功中有些功法是配合呼吸的,練太極拳也可以配合呼吸,但配合呼吸不是為了練氣或採氣,而只是為了加強意念,你只要全憑心意用功夫,就什麼都有了,但更重要的是心存正念,練功夫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贊天地之化育,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在氣則滯”,如果練拳練功而執著於練氣,就往往會發生“氣滯”的弊病。一是滯於練氣的初級階段,而難以提高。氣,一般包括氣、氣、炁三個不概念。氣,是呼吸之氣,《說文解字》說:“氣,雲氣也”,所謂有氧運動、腹式呼吸,練的就是這個氣;氣,是水谷精微之氣,飲食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營養物質;炁,是先天真氣,與生俱來的生命活動能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修煉者可以從宇宙中得到補充,是修煉的重點,而煉炁者實際上是三種氣同煉,故曰混元氣,但仍屬於初級階段,只要執著於氣,就停滯不前。

滯於初級階段的人還算不錯,有些人則氣滯於某個部位而不通,不能化神還虛,甚至欲求養生反倒煉出病來。氣作為生命活動的能量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神的主宰下才能正常發揮作用,如果離開神的主宰,不管是煉上中下哪個丹田,還是頂底前後哪個丹田,以及採氣、發氣、排病氣、開天目等,都會氣滯不通,並很快耗散,也正因為如此,近幾十年來練功出偏的人並不少見。

李亦畬書武禹襄《太極拳解》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這是李亦畬光緒七年(1881)手寫本的提法;民國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廉讓堂太極拳譜》作“有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還有的版本作“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當系據《太極拳解》潤改。“有氣者無力”與“尚氣者無力”相通,是說崇尚練氣的人往往執著於某個練氣的功法,如導引、吐納、布氣、打坐、站樁等,現在也有不少人本來是練太極拳的,後來聽說打坐或站樁更容易得氣,就改練打坐或站樁了,以及其他某些健身功法,雖然也能練上氣,對健康也多少有所幫助,但畢竟作用有限,更不可能產生技擊功力。

至於“無氣者純剛”與“養氣者純剛”,似乎稍有差別。“養氣者純剛”當指某些硬功,如鐵砂掌、鐵頭功、金鐘罩、排打功等,也都需要養氣,並以壯丹田、扎桶子等為築基功,然非“氣以直養而無害”(武禹襄《太極拳解》)的直養,達不到剛柔相濟,因而技擊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掌握不好,還會有害健康。而“無氣者純剛”當指與氣功完全無關,即不練內功的某些外家拳。“養氣者純剛”的某些外家拳,與太極拳的運勁如百鍊鋼相比,雖然相差很多層次,但畢竟也算得上是鋼,而“無氣者純剛”的外家拳則是生鐵,也有一定的硬度卻更容易折斷。

“硬氣功”表演

“氣如車輪”,講的是太極拳的氣功態,即氣勢騰挪,技擊的全自動化。所謂氣勢騰挪,是指氣勢(技擊的能量場)在動態變化的每一瞬間都毫無缺陷,圓轉無滯。這裡的氣,不是透過口鼻呼吸的空氣,而是具有質量、能量和資訊的真氣(炁),在武術實戰中具有瞬間決勝的強大技擊威力,故曰騰挪閃戰。學太極拳達到氣勢騰挪的境界後,“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躋攀,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而要做到氣勢騰挪,就必須做到氣勢摶聚,故曰“腰如車軸”。腰為命意源頭,即中定的核心之所在,這樣才能使氣勢摶聚,而不散漫。但命意的主體不是腰,而是心(包括腦),心定而萬事定,由心命意於腰,腰只是驅使,故曰“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源頭在腰隙也”(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也就是說,練好十三勢也好,講太極內功也好,還是腰上太極也好,最本質的要求都是氣斂入骨。

作為經典,遣詞造句是極為精煉的,根據前文,在“氣如車輪,腰如車軸”的裡面,還有一句未言之言,那就是“意如輪輻”,因為車輪和車軸之間是離不開輪輻向心的。故要做到氣勢摶聚,就必須氣勢圓滿,而“意如輪輻”才能氣勢圓滿。氣勢全憑意的支撐作用,十三勢即十三種意,在走架打手的每一瞬間都是十三勢同在,“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且周身處處都是十三勢,“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實”(同上),而這一切“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同上),是以每一動都必須提起全副精神,用意無微不到,精神貫注,八面支撐,才能氣勢鼓盪,圓滿無缺。(待續)

武禹襄故居

7
最新評論
  • 1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從字面上講,這就是在練拳的時候,必須要練功,才能到老不一場空,而你覺說練拳和練氣是兩回事,我不理解,我要請問你是誰?能報上名來嗎?
  • 2 #
    這是練家子。練不到,是不能明白的。
  • 3 #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這才是真才實學。想評、學會再說。最好別亂彈琴
  • 4 #
    呼吸之空氣與人體內真氣是不同的。只有練真氣才入門,其他的都是基本功。識得混合迴風道,金鼎黃牙日日生。這是古訓絕不作假。
  • 5 #
    簡直是胡說八道,聽過無氣則亡嗎?人沒有氣不超過三分鐘就會死亡
  • 6 #
    這個武的耍解是假的。練功,一為練意,二為練氣。而練氣以呼吸之法為重,這個方法既使初學者,也能使力量暴增十倍,而且重點是雖然閉氣但呼吸正常,人無呼吸困難的感覺,同時可以做十倍力量的運動。而且做完後。就跟睡了一個好覺一樣舒服。當然久練則更強。而從清朝中期到現在,練意和練氣的真功夫,可以說己無人知了
  • 7 #
    不正確,如不引氣到丹田,怎么會有氣功之詞,如何運氣?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太極拳中的“剛柔”內含